文学月报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文学月报 > 子皮笔记 > 正文
  • 上一篇:我是中国人吗?
  • 下一篇:电视剧《风筝》碎语
  • 老郑素描(草稿)(发布于2018年09月28日,阅读次)

    老郑素描(草稿)

    老郑为什么会来仙林?显然不是为了看子皮,而是因为想看看石城的“上海宁”。知道有个老郑,是因为聊天窗口频繁出现的口无遮拦的顽劣性,愤世嫉俗性,尤其是骨子里深藏着一股刻骨仇恨的寒气,了不得。其实仇恨不好,因为那可能是人性堕落的反映……简直就是一见如故——好像分别太久的老友一样,赶紧拿来铅笔素描,怕时间一久,又忘了老郑的形象:

    率性,简单,随和、真诚填满了整张笑脸,可能还夹带着一点豪气,消瘦的身影少了一点仙风,许是都市污染的结果吧。通透的“海派文化”气息,估计只有“上海宁”才能真正体悟到的,比较难描。上海人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归纳起来可能就蕴含在“见世面”这三个字里面,有点像现在有些人说:“我是读过小学的人”一样——见过世面的人很多时候会显示出一种漫不经心、或者不屑、或者无视、或者傲慢还夹带一点点武断,只因为上海作为“东方的伦敦”很早就有了“上流”、“下流”之分,千奇百怪的“西洋镜”,海纳百川的人文情怀,十里洋场吸引天涯众生的搏拼等等等等充实着这世面,这世面不是任何地方可以比拟的,从而造就了一种“苍蝇飞过,晓得雌雄”的卓越秉性。老郑带有浓厚宁波口音的上海话,忽然就有上海俗语“勿识字有饭吃,勿识人头饿煞”的具象,煞是可爱。海派文化那种“不闭关自守,不排斥时尚”的精神,造就了老郑特别的性情:不管面对的是“洋盘”也好,“蜡烛”也罢,老郑绝不玩“噱头”,因为老郑不需要“扎台型”。尤其是具有吴越文化根因的上海,让老郑养就了一种“柔”性,而无“杀伤力”!(这种柔性竟然被“海外人士”称作圆滑,标志着“海外人士”太少人情味了……)所以老郑倘若遇到无法开窍的人比如“拎不清”的“棒友”,老郑绝不会横冲直撞硬去降服,那就不是绅士了。每遇此,既不会“青白眼”,也不会“长啸”的老郑,也许悠然消失不再键盘而是去涂鸦了,恰如齐达内脚下的球,屏障多到没法过的时候,华丽转身,对手却发现球早不在齐达内脚下了——别再盯着我!老郑具有这样的气度:既不争名也不逐利更不争气,好比泰坦尼克号下沉之际,我拉我的小提琴,早把众相忘……

    忽然铅笔断,下次再描吧。

     

    由之

    20180921于石城仙林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