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中国哲学的特质》 牟宗三文集
  • 下一篇:《存在主义咖啡馆》 [英]莎拉·贝克韦尔沈敏一译
  • 《康德的世界》 [德]曼费雷德·盖尔 著 黄文前 张红山译(发布于2019年03月01日,阅读次)

    《康德的世界》 [德]曼费雷德·盖尔 著 黄文前 张红山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4月第二版

     

    从理智的角度看,世界历史的进程表现为普遍的混乱,没有目标和秩序,充斥着愚蠢、强制机制和破坏力量。康德基本上相信,人出自弯曲的木材,从中不可能制造出什么笔直的东西。p3

     

    人类自由的思想与实际经历的各种依赖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P6

     

    康德将人的自由高度评价为“唯一的、原始的、每个人凭借自己的人性应当具有的权利”。在他看来,独立于他人的意志是天赋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康德必然将孩子的出生视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会问这个孩子,他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把生育看成是这样一种行为:我们通过这种行为未经同意就把一个人带到世界上,而且是专横地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康德认为这在法哲学上是可以理解的。就此而已,父母的权限法即非法。

    ……“刚刚脱离母腹”的婴儿的啼哭,这是在大声表示他的不满。在婴儿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中,康德就已经感受到了人对自由的强烈向往,“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观念”。(问题是,人就是人,而不是动物。子皮笔记。p7

     

    早在18世纪30年代,他父亲的生意就越来越糟糕,尤其是鞍具匠和皮革匠之间的经济斗争把勤劳的手工业者约翰·格奥尔格·康德弄得一贫如洗。因为鞍具匠也可以制造皮带,而皮革匠则不允许制造马鞍……p24

     

    ……这个刚刚注册的大学生没有申请奖学金,因为他想保持自己经济上的独立。他不愿意欠国家的钱,甚至他的学费也是自己掏的腰包。随后的几年他的生活非常节俭,用很少的钱勉强应付生活,而这仅有的钱还是他靠辅导同学挣来的。p25

     

    1731年他认识了舒尔茨,后者(舒尔茨本人)发现了这个小男子汉的巨大的天赋。10年后,康德作为自由选择专业的大学生遇到了由舒尔茨聘任的阿尔伯特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编外教授马丁·克努岑。“他认为克努岑是所有教师中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说克努岑发现了一个“天才”,也好不为过。因为克努岑不仅是“康德特别依赖的”大学教师——“康德听他的哲学课和数学课从不间断”,而且还是“能促进康德的天赋”的唯一教师。

    ……他(克努岑)17131214生于柯尼斯堡,1751129卒于柯尼斯堡,年仅37岁。由于过度紧张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所有精力都消耗殆尽了。克努岑的天赋也是舒尔茨发现的,他曾是舒尔茨在阿尔伯特大学的学生。p28

     

    牛顿还特别着重提出了当时谁也无法回避的形而上学问题:如果整个宇宙能够按照纯粹自然科学的原则进行研究和解释,那么上帝和灵魂的存在又如何呢?p32

     

    (康德的处女作)不得不等待了三年,直到1749年这部著作才得以出版,这部著作的标题是《关于活的力的正确测算的思考以及对冯·莱布尼茨先生和其他力学家在这一有争论的问题上所使用的证据的评判,还包括一些主要涉及物体的力的先行性考察。伊曼努尔·康德》。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p34

     

    ……提出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做梦也不敢想的问题:只能引起运动的有形物体的物质如何能作用于人的灵魂,并在这个内心的舞台激发想象力?反过来说,难道灵魂也有力,它通过这些力,作用于身体,使之从内部开始运动吗?甚至干脆问,难道想象的事物就不能够存在吗 P40

     

    在马克·克努岑的指导下,他的天才得到了发展……1774年他勇敢迈入了这个领域。他肆无忌惮地“驳斥伟大的人物”。因为这位年轻的柯尼斯堡大学生敢于“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权威视为粪土,如果这种权威有碍于真理的发现!除了理智的牵引,他不服从任何其他人的劝说”。他还援引他喜欢的一位罗马古典作家来支持自己迈出的勇敢一步。他从塞涅卡的著作《论幸福生活》中引用了一段名言:“最需要遵循的是,我们不要按照牲畜的习惯追寻前面的牲畜,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而要走你所应该走的路。”这段名言不仅仅是他处女作的引子,而且表达了他追求自由而幸福的生活的准则。 P41-42

     

    “恒星”除了在天空中由于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引起的转动外似乎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与这种感觉相反,康德认为,恒星“很可能原来就属于一个更高级秩序的缓慢运动的行星。”P59

     

    康德的天体理论,即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一切都是按照相似的秩序构成的,使他面临一个问题,他试图通过一般自然史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连伟大的牛顿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按康德的看法——在绝望中作出了一个对于哲学家来说不打光彩的决定。他违背自己的哲学家座右铭,即只有真实的、满足自然说明的原因能够作为论据,他断言:“上帝直接动手作了这种安排,而没有动用大自然的力量。”牛顿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乞灵于上帝的行为……他的上帝“上帝之手”弥补了一贯在自然中寻找原因的研究之不足。

    康德对此感到很不满意…… P62

     

    混沌和秩序之间的斗争是不间断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它之所以自焚,就是为了从自己的灰烬中再次获得新生”。 P67

     

    30岁的康德以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了他的宇宙模型,他将自己看做是创造宇宙的建筑师。

    “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们创造一个世界!”这是一句没有引号的引文。这是康德在莫培兑1751年于柏林出版的《宇宙学浅说》中发现的。 P67

     

    莱布尼茨感到自己应当于171511月威尔士公主卡洛琳写信,对牛顿关于上帝的活动的奇怪看法提出批判,因为牛顿为了宇宙的运行一再让他的上帝干涉宇宙的事情。这样的上帝,就像拙劣的钟表匠一样不断地修修补补,配做上帝吗? P79

     

    特别是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听起来无法理解,比如说:“形而上学既包罗万象,又毫无内容。它不构成任何对象,不过,没有形而上学,人们无法构成任何对象。”……“理性(系主任受一只蚊子的折磨,这只蚊子在他耳边嗡嗡作响,却抓不住它)是没有客体的东西。我们往往将设想和理解对象的条件,看成对象本身的条件,将主观条件看成客观条件。——由于这只蚊子,系主任未能进一步详细论述这个主题”

    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形而上学的系主任就是康德,他1776年第一次成为哲学系主任。 P135-136

     

    卢梭的这个自我证实成为康德最喜爱的读物,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认识自我,我们既不认识我们的本性,也不认识我们的行动原则。……但我是谁?我有哪些权利决定事物?而又是什么东西决定我的判断?” (子皮碎语:国人很少会这么疑问,更多的是我该怎么行为?P146

     

    康德对四个二律背反的证明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他在1798921给克里斯蒂安·伽尔韦的信中还最后一次强调指出:“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问题的研究,而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开端,世界没有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享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的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首先使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醒来,使我转向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P148

     

    一个国家不应该只有一种宗教,因为一种宗教的垄断会导致精神的暴政。 P197

     

    康德以前曾经说过,他不希望发生革命,因为革命不会带来任何真正的思想革新,只能产生“为毫无思想的广大群众服务”这样一种新的偏见。……但他暗示了强制的国家压制和无拘无束的牢骚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如果自然“点燃”了人类对“成年”的希望和使命,并且自由思想掌握了“人们的精神”,那么,启蒙运动将逐渐影响“人民的性情(人民因此越来越能够自由行动),最终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基本原则,到时政府本身会认为,按照人的尊严对待目前被视为机器的人,是正常的”。 P198-199

     

    哈曼将注意力转向这些有权引导未成年的监护人。他攻击有权的人,而不是宣布无权的人有过错。哈曼认为,至高无上的“自我造就的监护人”是真正的敌人

    ……哈曼援引贺拉斯给朋友努米齐乌斯的信中所说的“不要惊叹和敬畏任何东西”这句话,为贺拉斯的“鼓起勇气”作了补充……康德这个学者也只是一个抽象的大人物,不可能成为榜样。这种抽象的大人物貌似神通广大,但面对未成年者的具体生活条件照样束手无策。为什么人们会听从这个“坐着火炉旁,带着睡帽”悠闲地过着自己的学者生活的爱发牢骚者和思辨哲学家的呼吁呢?可这个博学的监护人只不过是“整个戏剧的一个傻观众”,只会隔靴搔痒地说出自己的判断。 P201

     

    康德认为,在思想上、行动上遵循与自身意愿相符的原则的人,就是“有性格”的人。一个有性格的人“不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一个人在遵循自己的理性给自己所规定的实践原则或准则过程中形成的风格,就可以理解为他的性格,哪怕这些原则完全是错误的或邪恶的。 P206

     

    ……还可以说明康德不结婚的原因,即他反对那种由于婚姻而产生的依赖性。他既不想作为学者在家里由一个女人说了算,也不想自己装腔作势地做家长;他显然也绝没有想过要生孩子,因为他要考虑他们追求生存的自由意愿。

    在经济方面,康德一生都追求独立。他上大学时没有申请奖学金,而是靠打台球和给人辅导挣钱,因为他不想欠国家的。“没有债务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就是说,在金钱方面以及其他一切方面,完全不依赖他人。这就是准则。”他也承认所有与他关系密切的人都享有同等的自由。这也许可以理解他邀请朋友们到他家里的独特做法。他到当天早上才请他们吃饭,“因为他觉得这样做可以给客人随意参加留下余地”。 P210

     

    康德和姊妹们来往很少,据说他25年都没有和他的姊妹们说过话,尽管她们也住在柯尼斯堡。……康德喜欢“聚餐会”,此时他不再是那个“晦涩的批判的世俗智者”,而是“一个开明的普通的哲学家”。为此他还编造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对那些整天被他的思想弄得晕头转向的哲学家来说,聚餐是一个放松和享受的机会。“一个人吃饭对于进行哲学思考的学者来说是不健康的。”P211

     

    康德一翻开卢梭的《爱弥儿或关于教育》就爱不释手,甚至放弃了每天的散步习惯。卢梭有关自然的人的描述使他着迷,应该教会自己的人不戴面具的生活。(也许面具只有在上流社会才必备的吧,黎民百姓不需要面具吧。子皮如是说 P213

     

    柏林皇家科学院1763年的有奖征文活动使得康德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也能像几何学真理一样得到明确的证明吗?如果不能得到证明,那么,怎么能有肯定性和说服力呢?P222

     

    为什么一个人感觉是享受的东西,另一个人会感觉恶心?为什么有些事情能让一个人感动,而让其他人捧腹大笑或无动于衷?“观察人的本性的特点这个领域非常广泛,而且还有诙谐风趣而富有教益的宝库等待发掘。”P224

     

    特别是卢梭的悖论有助于他观察人的灵魂的隐秘角落。人的本性和文明社会之间,自然的人和戴着面具的同时代人之间看似不可解决的矛盾也感染了康德。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各种阴谋和虚伪的手段”以及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准则,并且使人的行为变得极为复杂。与无赖和骗子相比,“好人”被视为幼稚和傻瓜。 P224

     

    那时,我以为这一切就能构成人类的荣耀,我瞧不起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下层民众。卢梭及时救了我,那种盲目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敬人。”康德不想再像独眼巨人那样只满足自己对世界事实的理论兴趣。卢梭给他安上了第二只眼睛,以便让他观察和认识人的生活的实际的深层次层面。 P225

     

    “道德领域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一直是人们反对康德的道德观念的理由。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康德的道德观念也仅仅是常人的理智不能理解的哲学抽象;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是一种与生活毫无关系的纯粹的捏造。特别是弗里德里希·尼采指责康德的道德观念是空洞的偶像,是“柯尼斯堡这个古板的人表达自己的失败和苟延残喘的幻觉。……生命的本性所强制的行为都乐于证明是正当的行为:而那位虚无主义者用基督教教义的‘内脏’将欢乐理解为异议”。 P228

     

    那么,这个故事的道德意义何在呢?“……尽管如此,德行在这里显得如此高尚,是因为它使人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而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 P232

     

    “亚里士多德说:亲爱的朋友们,朋友是没有的!” P241

     

    由谁发布命令?由谁对人们说,他们应该如何行动?康德回答说,除了人自己,没有别人!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准则“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将人解释为他自己的立法者。他所能遵循的命令来自于他自主的意愿。康德将意志的自我立法解释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支配人们的不是本性;强迫人们遵守道德法则的不是国家;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的不是上帝的戒律或圣经,除非人们没有善良意志?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立法者。……1785年,康德完全从人的意志自由中,而不是“从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意志中”推导出道德的理性基础。1788年,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赞美说,“道德法则在我心中”,是没有任何其他理由的,因为道德法则本身与任何一个他人的引导毫无关系,它是自身论证的,并“与我的存在意识直接”相联系。由于这种自我意愿的法则,道德人格就提升到一个“真正无限的世界”。 P248-249

     

    康德选择的是他几年来一直在研究的二重性主题:如果说存在仁慈和睿智的造物主,那么,怎么可能存在道德的邪恶?如果说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面临被犯罪和邪恶征服的危险,那么,怎么可能存在上帝?这个早为人知的“约伯问题”首先由莱布尼茨作了现实主义的解读…… P253

     

    这是康德试图用以解决道德上的恶这个问题的新思想,因为只有人才享有遵循善的准则或恶的准则的自由,他既不像动物那样凭本能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也不像上帝那样凭绝对的善在超验中逗留。“任性本善,或者说,性本恶。这无非意味着:他拥有接受善(对我们来说不可琢磨的)或接受恶(违法的)的准则的第一因。”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人类自觉的一种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说为恶的习气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类在道德意义上是什么样,或应该成为什么样,为善或为恶,这必定是他自己正在或已经造成。”(子皮忽然想起老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P257

     

    《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伊曼努尔··康德著——1793年复活节出版。

    康德的这部宗教学著作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高潮。……康德以他的智力、道德意识和源自苏格拉底的不可知论,即上帝的存在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转而批判基督教的信仰学说。 P258

     

    康德再次强调了他对约伯问题的解释中已经阐述的思想:道德优先。在道德的基础上,信仰才能发展。(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孔子伟大在于,国人从来就不需要一个上帝,因为道德乃是人的根本,子皮如是说。)……相反,如果宗教优先于道德,那么,宗教就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就会被信仰独裁者们当做国家政权的工具加以使用 P26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表面上看是严谨的逻辑演绎和辩证推理,其实是政治批判……178410月,他就在《从世界公民观点看一般历史的观念》中,反对一切愚蠢行为和幼稚的虚荣,反对充斥世界舞台的恶行和破坏欲,主张在“普遍的世界公民制度下”自由地、完全自发地使用人的理性,在这种制度下没有战争,没有破坏,没有政治的统治和宗教的绝对命令。康德不否认,为此需要进行“革命改造”。一个月之后,他在《对“何为启蒙运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康德反对所有宗教规定和国家规定,为“在所有事务中公开使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辩护……最好不再让人像机器一样在国家制度下运转,而是让他们像人一样自主行动。 P272-273

     

    康德在和法学系进行哲学争论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是否处在向更好状态的不断进步中。凭直觉的经验很难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一切建设似乎只是为了破坏。任何和约都只是发动新的战争的前奏…… P278-279

     

    贫穷、暴行和暴力恰恰不能说明人类的进步,就是革命的英雄业绩在历史长河中也转瞬即逝。可能的进步的历史征兆是与道德有关的情感,是心性、心灵、希望、同情和热情。……一个人的心境如果多愁善感,那么他就不能容忍任何束缚,觉得自由就是最能使他振奋的伟大而崇高的思想。康德认为,“这种对自由的热情变异为狂热”,也是一种危险。他试图控制这种感情,以便不致像疯子一样白日做梦。……但康德同时坚信,没有热情,“世界什么大事都做不成”。 P280

     

    康德在其一生中没有得过特别严重的疾病,他一天也没有因病而卧床不起。他为此非常自豪,认为这是意志的作用,他的意志为他规定了饮食的原则。 P287

     

    ……“情感的力量”能够发挥生命的全部能力。康德本人也将这个原则表述为一系列的准则,我们不仅可以在各种传记中看到这一点,而且胡弗兰德的报告也提到了这一点:尽可能保持头足的冷态;用冷水洗脚(减缓风湿病的疼痛);相反,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气,腹部一定要保暖;睡眠不要超过7个小时,因为“床是许多疾病的老巢”;不要午睡;在没有暖气的房间中睡觉;用鼻子呼吸,以防止感冒和咳嗽;抽一小斗烟,以助消化;饮酒喝水,以便很好地消化硬的食物;经常散步,不管天气如何,但要避免突然冒汗;在吃饭和散步时不要紧张思考,而是要让自己的想象力轻松而自由斯翱翔。P287-288

     

    康德为了长寿,不想降低自己习惯的生活享受;他不想“通过忌口让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活得太长”。 ……最好是“在晚上患中风”猝死。 P289

     

    康德在50年以后重新转向他最初的伟大主题:自然物体的活的力。当时,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试图正确测算这种活的力……

    1749年,康德坚持认为,由于活的力,物体能由其内部产生运动,这种运动不是由其他运动的物体从外部引起的。……物质的活的力存在于物体本身。在主体的力和客体的自然力之间存在类比关系,虽然还不清楚它们的原因。

    ……另一方面存在原本就包含在物质之中的运动的力。然而,这种天生的原动力的基本原理却无法计算,只能由主要研究生命的“自然哲学的生理学原理”——动力生理学来论证。 P293-295

     

    179826,他给胡弗兰德写信说,他觉得老了就像犯了一桩极大的罪,他还自嘲地补充说:“不能宽恕,总要受到死亡的惩处。 P299

     

    哈特穆特和格诺特·伯麦……在对这种结构提出的根本性批判中试图分析说,康德对年龄、疾病和死亡的研究是基于深刻的心理压抑,他以惊人的戒备心理和自我规训排斥一切可能使他想起生命中巨大心理创伤的东西,因为他难以接受与母亲分离的现实,这次分离导致13岁的康德行为失常,这在他后来让人捉摸不透的谜一样的生活中时有反映:朋友病了,他不去探视,虽然他也会急切而频繁地询问他们的情况;朋友或熟人去世了,他无动于衷,几乎漠不关心,只说“事情过去了”,应当“让死者在死者那里安息”;1797年,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中认为智慧的标志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时对自己说:“这与我何干?”;他平时多愁善感,想过自杀,但由于道德的理性化得以幸免;他防止任何悲伤,因为他会想起“不可遏制的丧母之痛,而康德恰恰要避免这一点”。 P300

     

    正如瓦西安斯基所说的,康德将生活完全视为“不断的变化”,他觉得,患病和治愈过程也属于这种变化。 P303

     

    康德临终时对朋友们说:“先生们,我不怕死亡,我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亡。”一听这话就能使人想起塞涅卡对卢奇利乌斯所说的话:“谁已经学会死亡,谁就忘了自己是奴隶。”  P304

     

    1点钟的时候,康德示意口渴。瓦西安斯基给他调制了一杯酒和水加糖的混合饮料,这似乎使他恢复了一点体力……他费力地说:“这很好”,虽然听不清,但可以理解。凌晨4点左右,他使自己仰躺,呈笔直的平常的睡姿,他再也不会改变这个姿势了…… P305

     

    20181230阅毕

    2019220摘录于石城无乐斋

     

     

    子皮笔记

    1、原来康德是位力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他构想了宇宙模型:混沌一片。

    2、道德是他追求的主题之一,而最有道德的往往是由人的自由衡量的。

    3、启蒙运动的积极而热情的实践者

    4、关于生活,有其固执的教条。

     

    国人从不疑问天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形成的问题,而是人应该怎么在天下更好的生存。

    国人很少思索“我为什么是我?”这种纯粹的哲学反思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拷问。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