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重复》[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著 王柏华译
  • 下一篇:《中国哲学的特质》 牟宗三文集
  • 《有大用的中國思想史》阿爾伯特·史懷哲著(发布于2019年07月07日,阅读次)

    《有大用的中國思想史》阿爾伯特·史懷哲著

    《有大用的中思想史》阿爾伯特·史懷哲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6月第一版

     

    伊朗思想的發展由於査拉圖斯特拉給予了它一個新的方向而受到影響……P9

     

    希臘思想在它的後期發生了轉變,開始背離其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觀。因為它失去了証成以及堅持這一觀念的信心,并開始懷疑世界。而婆羅門教和道家的神秘主義卻以一種非常特別的方法遁世。它並沒有因為認識到無法証成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的世界觀而痛苦地放棄現實世界,而是尋找到了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更高層次上的高尚存在。所以說婆羅門教和道家並不是對現實絕望,而是不想理會現實世界,因為他們對現實世界並不感興趣。 P10

     

    列子的道的神秘主義的古老之處,在於他比老子思想明顯有著更多的屬於原始神秘主義的通向超自然能力的思想。……修道中達到了完成境界的人……可以進入水中而不被淹死,可以在火中穿行而不被燒死…… P18

     

    神秘主義這個詞就來源於希臘語,它本來的意思就是閉上眼睛。 P20

     

    按其歷史來起源看,道教神秘主義是由癲狂狀態的體驗而產生的,但它卻不再需要這種體驗,不再需要用它來証成自身。這種思想越深刻,它就越能從自己的過去中走出來,向著它的本質的方向發展。 P22

     

    婆羅門是不具有創造性、沒有生機的存在,自然現象對於它來說僅僅是圍繞在婆羅門周圍的鬼火而已(喻指無意義的、通往歧途的現象——譯註)。

    相對的,道則是一種有創造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它和感性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道在它的本質上被理解成是現象世界中可被感知的,並且在其中表達著自己。

    ……婆羅門教……堅持那種從忘我的癲狂狀態體驗中產生出關於存在本質的觀念,宣揚一種對生命及世界的否定觀。

    在中國,道家思想家們一開始就面對著一種屬於古老精神文化的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觀,這種觀念是由對世界細緻的思考而發展起來的,并具有非常明顯的倫理性的特征。所以那種忘我的癲狂狀態體驗中產生出的關於存在本質的觀念以及對生命及世界的否定觀無法完全與之抗衡……道家神秘主義不可能按照癲狂體驗的要求將存在的本質定義為永恆不變的東西,而只能將其理解為具有創造性的對感性世界施加有意義的影響的存在。然而來自癲狂體驗的思想中有一點在道家思想中得以彰顯:老子和他的後來者都主張無為的基本原則。 P26-27

     

    由於受到對生命和世界的肯定觀的影響,在道家神秘主義思想中並沒有禁慾和苦行的要求。而婆羅門神秘主義則提出了以禁慾和自我懲罰的方法苦行的要求。

    統一性使婆羅門神秘主義強大,而不統一性使道家神秘主義博大。 P29

     

    在這一點上也說明道家神秘主義要比婆羅門神秘主義略高一籌。對於老子和他的後來者來說,一個人只要以正確的方法去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掌握道的境界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P30

     

    和婆羅門教一樣,佛陀也是主張對生命及世界的否定觀。只是這種否定觀在他那裡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佛陀看來,感性世界不僅像婆羅門教理解的那樣只是存在一個無意義的現象,他還走上了完全背離感性世界的道路,因為根據他的經驗,感性世界是痛苦的,是無法給人以能夠找到的滿足的。所以在他的思想中,優越于感性世界的思想被從痛苦的感性世界中解脫的思想所代替。

    佛陀放棄了與婆羅門合為一體的神秘主義思想。他不願意去信仰一種永恆的存在,而是認為,真正的解脫只有在存在的結束,即涅槃中才能獲得。

    ……一個達到了完全脫離現實世界的婆羅門教徒……完全地超越了善惡的是非評判,並且由於無為已經放棄了一切義務。 P34-35

     

    奇怪的是,無論是婆羅門教徒還是佛陀都沒有對眾生停留在他們的行為和追求中提出抗爭,而按照他們本來的認識,這應該是一種會導致非常嚴重後果的錯誤。他們尋找到這樣一種解釋。他們發展出一種再生的學說,這也被稱為靈魂轉世說。 P36

     

    佛陀則從原則上否定勞動。對於勞動,佛陀覺得那(就)像是一種無法避免的令人厭惡的東西。 P37

     

    《薄伽梵歌》……克利須那說……是不是認為這是神賦予了你的任務,以及你是不是完全出於這樣的想法才做出這樣的行為的。如果他能堅定自己的想法,那麼他就免除一切罪惡,即使他殺戮。按照人們的標準是惡的行為,在這樣的思想認識下也成為善。 P38

     

    印度教思想希望從對生命及世界的否定觀那裡得到認可,這樣的認可不可能是針對一般虔誠行為的,而只能是它首先放棄對現實世界的興趣,以及對世界施以作為的企圖。 P42

     

    收到佛教思想影響的甘地企圖保持對生命及世界的否定觀。他認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單身并放棄一切現世所有的東西。在這種棄世的主張的同時,他又號召人們以倫理的行為為他人、為社會服務……在甘地看來,脫離世界的最高的表達應該是行動的愛。

    ……此外,甘地還拒絕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知識和技能的進步(否定現代文明,子皮以為),甚至包括能夠救死扶傷的醫學,所以說他給倫理的行為的範圍設下了重重限制。讓我們覺得甘地對於世俗中的事務還有興趣的地方在於他是有著政治傾向的。 P46-47

     

    泰戈爾還反對一切悲觀主義的觀點。他確信,美、秩序與和諧是永恆存在於世間的。所有我們認為不美的、無序的、不和諧的以及痛苦的都一定可以在世間的美、秩序、和諧以及愉悅中得以消解。 P53

     

    中國的多神主義發展中斷的另一個原因則在於,中國的兩個大神——天和地——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並且包羅萬象。 P67

     

    無論是獨神宗教還是多神宗教,在中國都體現得非常至少。古代文獻中提及人們會去乞求天、敬畏天,但並沒有和它建立起真正的關係。他們當然是虔誠的,但這種虔誠跟基督教或者印度教的虔誠是不一樣的,後兩者產生了活生生的信仰,而不在於全心全意地去獻身(這個似乎翻譯有點混亂,應該是國人沒有因為信仰而去獻身,子皮疑惑)。 P69

     

    孔子接受了中國上古的思想,認為天和地是理所當然地和諧地相互存在的。如果一定要談道,那麼指的不是老子說的那種在一切存在中起作用的原存在,而是指天和地相互作用的世界規則。人和道指的則是人應該按照世界規則,即一種道德化的轉向,來讀過他的一生。

    ……《易經》並沒有假設以道命名的原存在。 P71

     

    按照文獻的記載一直說陰陽,而不是陽陰。這說明屬陰的地優先於屬陽的天。

    在《易經》以及早期的註解中,總是只提到天地(地天?)。只是在後來的註解中才開始逐漸提及陰陽。

    ……光明和黑暗並不像査拉圖斯特拉哲學那樣作為善和惡在鬥爭中相對立。它們相互補充,並以此構成整個現實世界。中國思想假設二元存在的原始自然力,但又不讚同二元對立理論。 P73

     

    古代中國的自然哲學比古希臘的自然哲學更深刻。古希臘人希望通過獲取自然科學的知識來探視自然,而中國的古人則將人浸入到自然當中,并親身體驗人與自然的神奇的關聯性。

    正確的行為包括,人觀察自然現象,並由此得出倫理的思想,做出符合倫理的行動,這些都是人符合自然的一些基本組成部分。 P79-80

     

    在倫理的獨神世界宗教中是拒絕具體的世界發生事件的,因為其中有它所厭惡的惡……相反,中國思想就把世界發生的事件當成一種既成事實。因為它非常明白發生事件和行動之間的深刻區別,因此也就不把用以評價行為的倫理準則應用在發生事件(發生事件,是不是國人意義上的“物象”?)上。

    與其他倫理宗教強調善對世界的純粹統治不同的是,中國思想表現得比較有所保留。它認為世界只有在有道德的人出現的前提下才能變得美好而有意義。 P82-83

     

    中國思想以它對生命和世界的肯定以及對合乎理性、合乎目的性的強調而與18世紀歐洲倫理觀相一致,但它卻從來沒有像淪為枯燥的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福祉的說教的歐洲倫理那樣面臨過危機。因為中國倫理思想與此同時始終與自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倫理思想向符合道德的行為轉化並不僅取決於個人社會歸屬的權衡,而是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個人與世界保持著和諧的關係。這一點使中國倫理與歐洲倫理的發展分道揚鑣。

    縱觀中國古代的倫理觀(中國整個的倫理觀),會發現它很少關注合乎目的性和用益性(用益性,實用、利益?子皮疑惑此翻譯用詞),而更多地關注達到圓滿的境界。

    中國古代倫理的一大特點在於它拒絕使用暴力。 P86-87

     

    愛的勸誡包含了無數無法洞察的自願承擔的義務關係……如果提出了愛的勸誡,那麼倫理觀無異於邁出了走向任意專斷、難以衡量、喪失邊界的步伐。 P88

     

    中國人所具有的那種深刻的自然性當中天然包含了感同身受的能力。……根據古代的規則,春季的頭幾個月里不允許獵殺母獸(因為它們有可能懷著幼獸),不允許將一窩全部捕獲,也不能捕殺剛出生的幼獸。

    ……有趣的是,作為晏子的一項基本主張,他倡議人們過一種簡檏的生活,以此來使人們不至於因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而超越生存的必要條件的限度捕殺森林中的鳥獸。 P89-90

     

    屬陽的有:天、熱、光、精神、男性的(創造性的);屬陰的則有:地、寒、暗、物質和女性的(接受的)。 P93

     

    孔子的父親是一位因英勇善戰而著名的軍人,他年過七旬后才又娶了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小姑娘,因為他的正室只給他生了女兒。

    孔子並不想帶來什麼新東西,他只想以正確的方式來表現古代的東西。 P94-95

     

    究竟倫理可不可以缺乏信仰的基礎而獨立存在,中國古代思想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孔子顯然是吸取了這樣的思想源頭。 P101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P103

     

    對於應該過著與世無爭的平和生活的觀點,孔子甚至拒絕對真的辯論。《論語》中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如果人們對於一種言論置之不理,比積極地與之爭辯更能形成對它們的打擊。……孔子對某事不發一言就表示不以為然。

    對於謙虛,孔子則舉了另外一個例子:一位軍官戰場上失敗撤退時走在後面掩護他人,最後才躲進城裡。當面對人們稱讚其英勇的時候,他卻告訴別人,這不是因為他英勇,而是因為他的馬當時抱不動了。 P108-109

     

    德和正義構成了人的道。德屬於天,代表光明的那部分;而正義屬於地,代表了黑暗的那部分。

    孔子思想的另一偉大之處在於它的純粹性。它並不去討論關於仁的一些終極問題,也不會提出至高的要求…… P115-116

     

    在通過周朝邊境的函谷關時,邊關的守衛尹喜留老子住宿,并要求他留下一些關於他學說的文字……至於後來老子往西去了什麼地方,又死在了哪裡,無從考證。 P121

     

    世界的道只能通過人內心的道去獲知,所以換不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而是一個體驗的過程。 P122

     

    在根本問題上,孔子和道家學派的世界觀是一致的,只是孔子認為天地(陰和陽)是本來就有的,而道家神秘主義認為這是由道派生出來的,並且受道的支配、

    ……

    道家思想觀察人的作為時不是去看行為的目的,而是看以什麼方式作為。

    ……孔子要求有才幹的人應當去做官,但在道家思想看來,如果他真這樣做了,就是乾了一件大蠢事。129-130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道德經》中對這種狀態的一種描寫。對於老子和他的後來者來說,文化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性的東西,是完全不期望知識以及能力的進步的。

    莊子讓一位老園丁用意味深長的話語來表達出機械對人的危險性。孔子的一位學生在路上看到一個老園丁在澆花時每澆一桶都要重新從井裡面去取水,深感意外,就建議他在井邊建一個取水吊桶,這樣可以(為他)節省很多勞動力。然而這位(園丁)回答他道:“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急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P131-132

     

    莊子特別強調最高境界的仁慈是冰冷的。他認為一個人立志為了另外一個人去犧牲自己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在他看來,聖人的仁慈是無欲的,並且盡可能地避免和人打交道。

    ……他們並不認為行善就一定要站在普遍認同的善人的一方去批判惡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為善而贏得惡,因此他們對待所有人的方式是一樣的。 P140-141

     

    一切的暴力都必須避免,殺戮是最無益處的行為。按照老子的話,只有自然才有權殺戮。 P142

     

    所以道家神秘主義實際上是最深刻的對生命和世界的肯定,并達到了最高層次的治。P144

     

    理想化是道家神秘主義的一個特點。它是倫理和對生命即世界肯定的神秘主義思想的先驅,其中思想終將歸於平靜。 P145

     

    康德和黑格爾是西方思想的巨人,老子則是人類思想的巨人

     

    墨子與孔子和老子的主張是一致的……無論對於失敗者還是對於勝利者來說,戰爭都是個損失大於利益的東西(這可能是對於黎民百姓來說是這樣的,而對於政治家們,權力才是他們考慮的東西,由此可知,國人文明的視角一直是根植于芸芸眾生的。子皮如是說)。 P157

     

    告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根本無所謂善和惡。

    荀子也是孔子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卻非常奇怪地站在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一方。仁在他看來僅僅是說服、教育和習慣養成的結果。 P161

     

    而在他(王充)看來,所謂的人的宿命則是受到好的教育就會行善,遇到壞的榜樣就會學壞。 P162

     

    按照衛鞅(商鞅)和鬼谷子的理解,國家可以完全出於權衡什麼是對國家有益的、什麼是對臣民來說是有好處的,來做出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論的代表人物全部屬於道家思想家。因為從道的意義上的行為的學說出發,沒有可以用於普通生活的原則,而人們在實踐中沒有它們又是不行的,所以就認定,對於國家的存在有利的事情為善。這顯然是正統道家思想之外的、世俗化了的非正統道家思想的觀察方法。

    衛鞅反對孔子的觀點,他認為個人的倫理信念是不必要的,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甚至是有害的。人根本不用去思考善和惡的問題,而只需要出於敬畏刑罰的心裡去遵守國家在法律中規定的東西就可以了。

    道德完全屈服於國家意志之下(似乎有權力建國的傾向,子皮停頓了一下……)……衛鞅高度評價戰爭,認為它是一種可以使國家贏得榮譽、權力和財富的手段。如果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國君就不必去考慮是非對錯的問題,就可以做任何符合一定目的的事情,包括謊言和陰謀詭計。

    另外一位法家思想家韓非子則認為善惡的觀念並不是本來就確定不變的,而是要符合不斷產生的情況而不斷改變的。 P162-163

     

    大概幾乎和古希臘的詭辯家同時,楊朱在為個人以他自己覺得自然而然的方式生活的權利進行著辯護。……他只關心如何最好地享受生活的問題。

    楊朱的學說是世俗化了的道家思想。 P185

     

    在楊朱看來,人生當中幸福的東西並不多,所以這點僅有的幸福在他看來就更更不能被奪走。……在關於相國子產的故事中,他推薦了一種無限度地享受生活的模式。 P167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

    ……莊子把楊朱的觀點理解成一種悲觀主義思想。

    詭辯家們的著作保留下來的很少,因為中國思想對於那些負面的東西不感興趣。 P168-170

     

    天並不關照人,而只是讓一切發生,人處於困境又或是人相互使對方陷入困境。天既不會要求人按照倫理的放上去行為,更不會賞善罰惡。……更為有趣的是,王充在具有批判思想的同時還保有一些迷信特色的思想。 P171

     

    他(孟子,子皮注)還認可了歷史上那些臣仆殺掉有罪過的君子的例子,理由是,被殺掉的不過是個罪人,而不是君主。 P174

     

    由於孟子在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觀的倫理思想中拒絕用益性的權衡,並且把行為的最總、最深層次的動機歸結為內心的必要性,所以他可以成為康德哲學的先驅。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離婁下》) P178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P183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視野相對於孟子狹隘了很多。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文化國家的理想不過是為了實現一定數量的公民、自由人能夠在奴隸進行生產勞動的前提下不必去擔心物質生產而盡情地發展其身體和精神的能力,從而引導公眾事務的目的。而孟子的文化國家的理想(則)是需要完成世界的一個任務,並能給所有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帶來相同的東西。

    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描寫的文化國家無法滿足向它提的各種要求的時候,孟子卻提出了對任何時代都適用的構想。 P187

     

    佛教由於松讚干布的原因,于公元7世紀傳入西藏地區。松讚干布娶了中原和尼泊爾兩地的公主,他們都信奉佛教,由於他們的原因,佛教進入了西藏。

    進入西藏的宗教的教士們漸漸攫取了權力。11世紀時,他們結束了原有的統治,西藏的佛教成為了一個有嚴密組織的、行使世俗權力的教會機構。

    藏傳佛教的轉折點是15世紀初的宗教改個價宗喀巴。他實施了僧侶要保持獨身的政策,並且摒除了迷信以及魔法的成分。

    ……達賴被看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而班禪則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大喇嘛的繼任者要從在前任喇嘛逝世時降生的男孩當中找。這一習俗是以靈魂轉世的觀念為基礎的。 P195-196

     

    所以按朱熹的理論,這就是為什麼動物、植物和其他非生命的物體都沒有人那麼完美的唯一解釋。它們和人具有相同的倫理本質,只是這種倫理本質無法自我實現罷了。 P207

     

    因為朱熹也非常熟悉佛教的思想,所以對他來說,提出“無論是人還是動植物,眾生皆平等”的思想並不是什麼難事。(子皮疑問:不熟悉佛教熟悉,就不會有眾生平等之思?)

    在佛教中人們還認為i,世界的發展有著固定的輪迴——在佛教中被稱為“劫”。每次劫的時間是129600年。世界輪迴每逢大劫的時候,一切都將毀滅,并重又回到混亂無序的狀態。

    朱熹還列舉了人們在高山上發現貝殼和牡蠣殼的例子來說明世界是常常會處於混亂無序狀態的。他解釋說,由於世界處於一片混亂,一切都不在其原來的位置上,所以最底層的東西會跑到最上層去。P208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大思想家是王陽明。他致力於將道家的基本思想和孔子的倫理的人生觀統一起來,并試圖建立一個與朱熹的世界觀相對立的思想體系。

    ……

    在發配邊疆期間大徹大悟的過程中,他確立了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不是從外部,而是從內部才具有的信念。從根本上講,他在這裡所做的基本上就是全面接受了老子及其後來者的觀點。

    ……他說,沒有本身所謂善與不善的東西。善于不善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就像一種植物並不是本身就是雜草,而只是它生長在一個讓園丁覺得不應該讓它生長的地方而已。 P212-213

     

    蒙古異教徒、佛教和基督教共同的敵人在成吉思汗看來是中亞和南亞的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國家中得到廣泛傳播的伊斯蘭教。

    中國文化對成吉思汗的影響是通過耶律楚材實現的,他是一位契丹族的大儒…… P217

     

    在忽必烈之後,國家的主要官位都由佛教徒佔據,這在民眾中引起了不滿,并進而導致了元朝的很快夭亡。 P219

     

    基督教耶穌會傳教士比元朝的方濟各、多明我教士更強調了基督教教義和儒家思想中和一致的成分。只要有可能,他們就盡量放寬基督教的教條。方濟各、多明我教士身著僧袍,而耶穌會的教士則和儒生有著一樣的穿著。由此他們表現出與佛教的不同。

    ……與當時明朝皇帝所追求的倫理典型的崇高形象相比,歐洲基督教的領主們顯得多麼渺小。

    在清朝統治時期,各種關係和在明朝時候大體相近。……他們還讓漢人當官,並且讓傳統的禮制得以延續。唯一的不同就是清朝取得政權后下令用韃靼人的鞭子取代了漢族的傳統髮式。

    由於考慮到在治下有為數眾多的佛教徒在西藏、中亞和蒙古地區。所以清政府保持著與藏傳佛教和達賴喇嘛的良好關係,還認可達賴為中國外邦的佛教徒的精神領袖。 P224-225

     

    然而耶穌會教士的傳教活動受到了來自教廷的干涉。在方濟各和多明我教派的一再要求下,教皇終於于1703年和1715年下令禁止耶穌會教士寬容地讓基督教教義適應中國人的思想方式的行為,特別禁止了他們把中國人理解的天帝和基督教的上帝統一起來以及允許中國基督教徒祭祖的行為。 P226

     

    通過耶穌會教士的出版物,歐洲人認識了中國思想。1687年柏應理神父在巴黎出版了《論語》拉丁文譯本。

    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們通過耶穌會教士的翻譯了解了中國思想后驚訝地發現,中國思想和他們的思想多麼接近。然而難以理解的是,當他們如此努力地要拋開教條主義的信仰,而達到符合理性的倫理世界觀,并努力地要在自己時代實現它的時候,孔子及其後來者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實現了。

    “誰以前會想到,”做了很多關於中國思想研究的哲學家萊布尼茨在他的《中國近事》中寫道,“世界上還會有這樣一個民族,他們修養之細膩、倫理之高尚幾乎要勝過我們?”

    最為欣賞孔子的還有伏爾泰。他把孔子視作一位不需要神跡和教條的宗教信仰的支持,而能夠僅憑一種使命感就能夠勸誡他的民眾去做理性的思考從而認可倫理的勸誡的聖人。P228

     

    直到19世紀末,歐洲的學者當中才又開始了對中國思想新一輪的興趣。

    ……康熙皇帝于1671年頒布的聖諭宣佈,儒家思想是唯一認可的學說。

    ……國家的存在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全體臣民出於正確的倫理思考而做出的道德的行為。 P229

     

    從《感應篇》中還可以獲悉,中國民間倫理思想是多麼重視善待其他(O_o)??

    《感應篇》批判了完全出於取樂而驅趕和宰殺動物的狩獵行為。 P235

     

    “一個姓范的軍人的妻子得了癆病,奄奄一息。她得到一個方子,如果吃一百個麻雀的腦子病就能好。當她看到了籠子裡的麻雀,歎了口氣說:為了我的康復就要殺掉一百個生靈嗎?我寧可死去也不想這樣。她打開籠子,放生了它們。一段時間后,她神奇地康復了。” P236

     

    中國古代倫理是完全沒有査拉圖斯特拉、猶太教和基督教倫理的那種激情的。因為它的思想是實現完美的自然秩序,所以它並不給人附加上會與他自身相衝突的義務和責任,而只是提出了與其有著基於自然關係的親屬之間的倫理要求。它只向人提出理所當然的以及可以實現的要求,而不會去用一種基於倫理的必然性、漫無邊際的、無法解除的罪惡意識的思想來使人無所適從。 P240

     

     

    由於它的倫理性的對生命與世界的肯定觀,中國思想從一開始就處在了一條正確的發展軌道上。 P242

     

    中國思想中本來就不談通過忘我和沉思從而實現與無窮的存在成為一體,而是講求從世界精神的意義上有所作為。

    ……歐洲思想的多樣性在於,世界觀的問題總是不斷從一個新的出發點,在新的前提條件下被認識……不連續性和分散性成了歐洲思想的特征,而連續性和整體性則構成了中國思想的特征。

    一個巨大的優勢在於,中國思想並不努力從倫理的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觀上解釋世界。它非常一般的以此為出發點,認為人的倫理行為就是和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一致性的關係。但它又並沒有喪失去揭示自然奧秘的興趣。 P243-244

     

    人們行善不外乎是為了獲得一種內在的愉悅而已。中國思想如此超前,它不讓人對存在提出由於感覺的需要而產生的要求。在這樣一種大膽的態度以及其他一切事情上,它和斯多葛學派有著親緣關係。

    確信倫理性是自我証成的,并堅持這種觀念,歐洲(思想)走了很多彎路,費了很多周折,才達到這樣的境界,而中國思想從最初就已經是這樣了。 P245

     

    中國(倫理思想)的偉大還在於它廣闊的視野。當歐洲倫理思想需要時間和努力來把民族的思想提升為人類思想的時候,對於幅員遼闊以及各個民族構成一個整體的中國來說,這已經成為思想中現實存在的東西。 P246

     

    當其他國家都顯然推行強權即是公理的時候,中國的皇帝還一直沉醉在世界和平與文化繁榮的時代已經到來的迷夢當中。

    中國人民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來從他們所處的狀況中得出結論,因為他們一直處於這樣的信仰之中,通過付出忍受屈辱和做出犧牲的代價來忠實于他們精神文化中對和平的熱愛的原則。 P249

     

    儘管孔子與一個時代的潮流不相一致,但未來仍然屬於他。……因為它的自然,又因為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封閉的系統,所以能夠向著任何一個方向繼續發展。 P254

     

    由之

    20190620閱畢

    20190707摘錄于石城仙林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