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卡夫卡书信日记选》 ——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下一篇:《岛上书店》 [美]加·泽文著
  • 《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 著(发布于2021年02月18日,阅读次)

    《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 著  九州出版社201812月第六次印刷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但更可惜的,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却又是最缺乏历史知识的。甚至对本国以往历史,也已一无所知了。论历史本身,中国最伟大;论历史记载,中国最高明;但论到历史知识,则在今天的中国人,也可说最缺乏。……因于其不知,而产生了轻蔑和怀疑,甚至还抱着一种厌恶和反抗的态度,甚至于要存心来破坏,要把中国以往历史痛快地一笔勾销。P13

     

    今天大家正又热烈地要讲“民主”,中国若要真民主,也不在学西洋,该回头来认真学学中国自己的老百姓。在今天中国老百姓身上,却保存有中国五千年来历史的旧传统与真精神。……你想拿外国的理论方法和意见来硬敲入中国老百姓的脑子里去,这又哪里是民主精神呀!而且将是一件永远不可能的事。P22

     

    西方国家是一种权利的国家,所以认为国家代表一种主权,一种力量。……是一种“功利的”“唯物的”国家观。中国人不这么想……个人、家庭、国家、天下,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要发扬人类最高的文化,表现人类最高的道德。所以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一种“道德的”国家,或是“文化的”国家,所以必然要达成大“天下的”国家。 P27-28

     

    我们可以说,西方国家永久是小单位的,多头的。

    ……中国只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央政府乃由全国人心凝结而形成,并不是由一中心向外征服,朝对着被征服地而成其为中心的。也不是联合几个单位而形成的。在西方实在没有像这样的一种体制。 P29

     

    中国人对政治的传统看法,一向认为政府不是代表一个权力,而是一个机构,来执行一种任务,积极发扬人类理想的文化与道德的。 P32

     

    汉武帝时规定做官人不许经商,唐代规定应考人做官人都不能兼营工商业。士人报考,必须声明身家清白,此所谓清白,亦包有不兼营私人生产工作而言。 P51

     

    所谓“耕读传家”,自唐代至明清,均属此情形。只许农民投考,不许工、商人家子弟投考;又只许做官人购地造屋,不许做官人开店设厂、兼营工商。因此做官人只能成为一富人,却不能成为一资本家。而官家、富人又永远地在更替流转,不能积累成大富。要明白中国的社会,要明白中国社会的经济,必先明白这一个制度。 P58

     

    然正因为西方科学之突飞猛进,而造成了西方今天种种的问题。我们不能只看今天西方的发达,而忽视了中国一向用政治来控制经济的那一套理想与方法。 P61

     

    今天中国人的大缺点,就是把自己本身的社会实相撇过不谈,而专门滥用西洋几个空名词套上,硬拼硬凑,硬要叫中国来做别人家文化的殖民地。我们希望中国文化还要自觉地站起来,那么中国才有新希望。 P63

     

    古代农业文化之最大敌人即为游牧文化,近代农业文化的最大敌人则为商业文化。德国史家斯宾格勒有一名言,谓“近代商业文化,就是变相的游牧文化,是一种新的游牧文化”。换言之,此两种文化,同样涵有“侵略性”,而农业文化则天然具有“保守性”。 P65

     

    据西方人记载,蒙古西侵,真如秋风之扫落叶,未见有像到中国来那般节节受阻的。可见当时蒙古人所遇最强韧的大敌,还是中国。蒙古武力亦为吞并中国消耗极巨,宋亡而蒙古亦趋衰弱,未到一百年,仍为汉族驱逐出塞。整个蒙古帝国的衰亡,主要还是在中国开始。

    再一次的异族人侵,便是满洲。我们往往怀疑当时偌大一个中国,何以竟无法抵抗小小的满洲部落。但满洲侵灭中国,前后也历三十年,其间经过极曲折。中国原是一个和平性的民族,政治比较合理,在升平无事了二三百年之后,一旦仓卒临时征调全国农民来当兵应敌,疆域又如此般辽阔,征发令下,便致全国骚然。这些弱征,是一个和平文化的社会,发展到百年以上的长时期之后所不易避免的。当时军备存库,也多已是百余年前的腐朽。据历史记载,杨镐领着四路大军出关,临时开库配发军装,铁甲都已锈烂,战袍缝线也都脱断。分配盔甲,肥大的配给了瘦小的,瘦小的分配到了肥大的……P70

     

    中国的对外军事史上,还有一点值得称扬佩服的,是每逢获得大胜仗后,便能适可而止。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好例。罗马人因穷兵黷武,终至覆灭。中国则不然。每逢对外战争,大将军胜利归来,中国人并不热烈崇拜。甚至如西汉陈汤,以单车之使,攻克西域匈奴遗族郅支强敌,却受国内种种责难。其实这不全是中国人之糊涂。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世人热烈崇拜的,反而都是些失败英雄。他虽失败,我们鼓励他,崇敬他,称扬他,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较之霍去病、李靖、徐达之流,他们事业之一胜一败,而我们对他们的一冷一热,反而成了一反比例。然而正为此故,我们胜到了,能适可而止:失败了,能不足不说,再图复兴。这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智能用在胜利时,情感能用在失败时。所谓“胜不骄,败不馁”,  这是一种最好的国的心理,布是特期饭观最强切的和平精神。中国医成能维持这几千年,决不是偶然。P72

     

    到汉代始有的確定的“义务兵役制”。汉代全國皆兵……为何规定二十三岁起呢?其中却有道理。因为二十岁成丁,照理该能独立营生,中国的农民经济, 通常是三年耕可以有一年之蓄,每年积蓄其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三年便可余一年粮。壮丁自二十岁至二十二岁耕种了三年,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家中可以使用他过去三年的贮蓄,无饥馁之忧了。可见当时小小一项制度的规定,也顾及民生休戚。那时兵役共有三种。一是到中央当卫兵,一是到边疆做戍卒,一是在地方见习。无论丞相之子,也一律要服兵役。当时中央政府的卫兵,数额最高有七万余人,这是由政府供养的。全于边防成役,旅途经费由民间应役的自己担负,因此平时国系军费开支极节省。倘遇对外作战, 除了正在兵役期限的以外,另有种志愿兵。此等人,平日在家养马射箭,自行练子,且国家有事,报名参加,即所谓“良家子从军”。如李广一家……P73

     

    ……募兵又要长期消耗国家军饷,遂改行“府兵制”。选择有家业的壮丁,令其长期当兵。有事出征,平居则自耕自养。当时户口分上、中、下三等九级,下等三级人是不准当兵的,只上、中二等六级户口可服兵役。当了兵,一切田租捐税均豁免。北周终于凭藉此府兵制度统-了全中国。 唐代因之不改,亦因府兵制度而创立下极伟大的武功。府兵是凡兵皆农,与汉代之全农皆兵,同为“兵农合一”,而北周、唐代的府兵制则更为合理。当兵的都有相当田地,家业穷苦的农民,不得充兵役,如是则兵员素质,无论在智识上、体格上、品德上,皆无形提高,而且较为整齐。较之募兵制度自更优越了。P75

     

    以后经过五代,到宋初,居然能翻身来再建一统之局,真是历史上了不得的事。若把罗马帝国末年相比,便知中国民族毕竟伟大,它常常能自找新路,绝处逢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当时一大转机,那时军人也觉悟了,经太祖一席谈,将兵权交回中央,那真是当时国家制度一极大的大革命,但亦不经流血而完成了。P77

     

    现在我们试比看中国历史上的兵制。贵族兵只封建时代有,部族兵只异族人侵时有,不用多论。募兵虽有优点,但也只能用于一时,不能长久豢养。国家也不堪负担此长期的军饷。国民义务兵,欧洲直到近代由普鲁士开始实行,而中国在二千年前的汉代,已是全国皆兵了。将来我们的陆军,似乎仍宜采用国民兵制,但若能参酌北周、唐代、明代的府兵与卫所制度,那是更合理想了。签丁兵硬拉来的,当然不能用,还不如募兵。募兵又不如府兵,卫所兵。子弟兵一面是 募兵的变相,一面是都曲兵的变相,也要不得。P78

     

    但此集团中,却显然分成“贵族”与“平民”之两阶级。都市国人是贵族,井田农夫是平民,而且那时是贵族负担战斗,平民从事生产,责任显相划分。秦汉以后之边疆屯田,乃至国外征服地的屯田,则是即兵即农,把担任临时战斗的武士,训练成平时兼事耕作生产的农民。好使这一- 个远在边塞乃至隔绝国外的武装队伍,可以自给自足,长期战斗,而不劳国内经济上粮食上给养。这是中国历代国防制度一大成功。这不仅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人对政治、对军事上之绝大聪明与绝大天才,同时告诉我们,中国国民性之内在的莫大可贵的一种深厚、笃实、坚强的德性之又一方面之流露与表达。P80

     

    现在要讲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随军,至今俗语相传称之为“军师”,这很近似于近代欧洲之所谓“参谋人才”。他们正式的在军事制度中设有参谋,也由近代普鲁士开始。但中国此项人才,早在战国时已出现,如齐国孙膑便是一例。到楚、议相争时的张良,所谓“运筹帏幄”之中,这显然是参谋的专职。因为中国土地大,-有战争, 往往是大局面的,双方胜败,开不在局部阵地的进退得失上决定。因此作战必先有全盘的战略。P82

     

    苏格拉底大弟子柏拉图,他有一本名著《理想国》,里面有一节很详细地阐述他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他说:“个孩子生下地,就应该交给国家,由儿童公寓抚养,使他们认不得父母,这样才能训练成一个国家的公民。”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硬性把人分为截然的几种,如哲学家、军人、商人、农民之类。政府凭藉考试和测验,来分别人的天性,从青年时便指派定造成绝对相异的人物。治国的领袖则归诸哲学家,这国家便是一种哲学理想之实现。一切教育,配合到此哲学理想上。柏拉图《理想国》里还讲到共产主义,公妻制度。这真是一本奇怪的書。P88

     

    柏拉图大弟子亚里土多德,他阐讲教育,没有像柏拉图那般偏激。他认为-个国家的教育, 要配合这国家的政治,以国家政体为重,而用教育来作为它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他说:“人类是一个政治性的动物。”人和其他动物之最大不同点,就因为人类懂得政治,要参加政治,所以教育也该配合国家政体。此话还是脱胎于柏拉图,只没有柏拉图般讲得具体。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看到希腊盛行的诡辩学派和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他们想要起来补救,提出他们的一套教育理论,其用心未可厚非。但那时马其顿已很快并吞了希腊,希腊人也没有机会来实现他们古代西方最高最先的那番教育理论了。

    到了中古时代,西方人的教育,完全掌握在基督教会的手里。基督教是种出世的宗教, 抹杀了人世间的一切来折持于上帝与天国,那是有流弊的。直到他们脱离了漫长的中古时期,现代国家成立了,于是开始有国民教育之兴起。这是近代国家的政府,在向教会争取民众的教育权……P89

     

    人生在世,国家有法律,社会有风俗,职业有固定,自由是有限的,平等则更有限。人人祈求向上,而人人不免落后。人世间不可能满足每个人向上的希望与理想。P93

     

    春秋时,鲁国上卿孙叔……说:“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谓之不朽。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两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 P125

     

    武训……倾其毕生行乞所得来捐办学校,并跪请当地当地有名的先生来为他学校教书。

    吴凤是台湾嘉义人……二十余岁时,便做了高山族的通事……高山族向例每年要杀一个人,环绕着人头来跳舞祭神。吴凤劝他们不要再杀人…… p135

     

    《易经》上谓之“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是为“开物”。干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 P142

     

    外倾文化,只是中国《易经》上所谓“开物成务”的文化……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着重这些有理想与德性的人。 P147-148

     

    人与人间的花样,本极复杂,有种种不同。如大舜,他父母都这样地坏,他一弟又是这样坏,可说是一个最不理想的家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中之每一人,可不问其外在环境,与其一切所遭遇之社会条件,而可以无往而不自得。换言之,只要他跑进人群,则必有一个道,而这道则就在他自身。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尽己之性而后可以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自己先求“合道”,始可望人人各合于道。 P149

     

    在《孟子》书中,又曾举出三个圣人来,说:“伊尹圣之任者也,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只有孔子,他一人可以兼做伯夷、伊尹、柳下惠三种人格,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 P150

     

    在《论语》里,孔子也曾举了三个人。孔子说:“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孟子云:“仁者,人也。”此所谓“三仁”,也即是处群得其道之人,也可说其是“三完人”,即三个人格完整的人。 P151

     

    在西方人看来……若生前无事业表现,这人如何能参加进历史?然而在中国人观念中,往往并无事业表现而其人实是十分重要的。……孔门弟子中更高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称为“德性”,列孔门四科之首,而实际却反像无表现。

    ……读陈寿《三国志》,曹操、诸葛亮、孙叔、周瑜、司马懿人物甚多,后人却说三国人物必以管宁为首。管宁独无事业表现……中国历史上所载人物,想伯夷、管宁般无所表现的历代都有,而且都极为后人所重视……我不是说人不应有表现,人是应该有所表现,但人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尽在其外在的表现上。……中国古人说三不朽,立德为上,立功、立言次之,功与言必表现在外,立德则尽可无表现,尽可只表现于其内在之心情与德性上。 P152-153

     

    中国传统文化则重内向,中国社会可以不要宗教、法律而维持其和平与安定。中国人生哲理可以不论治、乱、兴、衰而仍然各有以自全。在历史上,不断有走上衰运的时期,像是天下黑暗,光明不见了,但还是一样有人,一样有完人。凭这一点,中国文化能维持到今天,中国民族极其国家亦能维持到今天。 P158

     

    但在我们,历代首都,一个接一个地毁灭,在今天去游洛阳、长安,真有铜驼荆棘,黍离麦秀之感。仰俯之间,高天厚地,一片苍凉,文物建设荡焉无存。但国脉不伤,整个文化传统依然存在。雅典毁灭了便没有希腊,罗马城毁灭了便没有罗马,今天的伦敦、巴黎不存在了,英法又如何,这就很难想象。这是中西双方历史文化一相异点,值得我们注意。 P171

     

    今日且问:埃及金字塔其道何在?可知西方人所震惊重视者即在器。中国人必从器求道,苟其无道,斯器不足贵。希腊人雕刻一人像,极尽曲线之美,那亦是物质形象。中国人画一人,重其气韵,注意在其眸子,在其颊上三毫……在中国艺术之背后也必有一个“道”的存在。 P173

     

    由之

    201912月阅毕于石头城

    2021217日摘录于海上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