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庄子评注——游世与自然生活》颜世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第一版
  • 下一篇:《王夫之》——大儒列传
  • 《茶之书》 [日]冈仓天心著高伟译(发布于2023年02月08日,阅读次)

    《茶之书》 []冈仓天心著高伟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2月第一版

     

    西方哲学最早的宗师柏拉图也以绝对理念为唯一真实,视艺术不过是对理念的拙劣模仿。把美悬置于日常生活之外,追求抽象的纯粹美感,这乃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审美理念。

    而东方禅宗却以此岸即彼岸,当下即永恒。“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bo-re~)” p005(中文版序)

     

    茶道让我们认识事物的纯粹与和谐,体会人们相互之间宽容慷慨的秘密,感受社会有序可循的浪漫精神……尽管我们深知生命本不可能完美,但茶道却意在成就生命的某种完美。 p10

     

    可是,一杯茶可以带给人极大乐趣,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让人瞬时热泪盈眶,让人可以湮灭对永恒的渴求,想到这一切,我们就不应该责备自己对茶如此重视。人类在其他有些事上做得过分得多。对酒神巴斯克的崇拜,使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我们甚至还过度美化了战神的形象。 p11

     

    饮下象牙白瓷杯盛放的琥铂色茶水,品茶者可以感受到孔子无言的亲切,老子辛辣的逗趣,以及释迦牟尼自身优雅的芬芳。

    一般的西方人总是洋洋自得,觉得东方人有许多离奇古怪而又傻气的怪癖……在日本人尽情沉醉于安宁平和的高雅艺术时,他们习惯于认为日本是蛮夷之邦。而当日本人开始在中国东北进行大规模杀戮之际,他们却称日本为文明国家。……其实茶道正是我们“生之艺术”的重要代表。如果要借助可怕的战争我们才能成为文明国家,那我们倒更乐意当一个野蛮人。 p13

     

    什么时候西方才会或愿意理解东方?

    ……你们(西方)拥有的美德过于高尚(形而上的空中楼阁,虚幻而空洞,不切实际而不可及吧。子皮碎语),根本不值得嫉妒;你们犯下的罪行过于独特,根本无法谴责(温和,子皮评语)。……我们对你们还有更糟糕的看法:我们一直认为你们是地球上最不切实际的人,因为据说你们总是鼓吹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

    ……我们有些同胞对你们的习俗和礼仪全盘接受,误以为穿起硬领,戴起高礼帽,就是学到了你们的文明。你们矫揉造作的作风真是可悲可叹,可就是这一切居然让我们自愿对西方屈膝膜拜。另一方面,西方人一直以来的态度也不利于自己理解东方,这真是很遗憾。 p14-15

     

    你们得到了扩张,可牺牲了安宁;我们创造了和谐,却在抵抗侵略方面软弱无力。你们相信吗?东方比西方更富有! p19

     

    ……茶叶在世界近代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美洲殖民地人民之所以忍无可忍,决心摆脱英国的压迫,正是因为英国对茶叶征收重税。他们愤怒地将装有茶叶的货柜推进波士顿港湾,这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开端。 p24

     

    中国宋代诗人李竹懒曾悲哀地指出,这世界上有三件事最为可叹:施教不当误人子弟,庸俗崇拜败坏艺术,粗泡滥制糟蹋好茶。 p32

     

    陆羽认为青色是茶碗最理想的颜色,因为它会使茶水多添几分绿色,与之相反,白瓷却会让茶水呈现粉红色,令人大倒胃口。不过,这其实皆因他是用茶饼煎煮茶水的缘故。……到了流行淹茶的明朝,人们又喜欢用白瓷薄杯饮茶。 p38-29

     

    在宋代理学家看来,天理并非由世间万物反映出来,而是世间万物本身就是天理。刹那也就是永恒,涅槃就在我们掌握之中。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万事万物永远都处于变化之中,这样的道家思想当时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让人感兴趣的是过程,而非行为;最为关键的是完成的过程,而非完成的结果。这样一来,人类立刻就与自然直接面对,再无隔阂。生活的艺术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佛教徒中禅宗的南宗,因深受道教教义的影响,明确地建起一套精致繁复的茶会仪式。……正是这种禅宗仪式,最终于15世纪时在日本发展成为茶道。 p44-45

     

    在清朝,中国古代传统上的礼仪和习俗消失殆尽。我们发现,明代有位学者注释一本宋代典籍时,已经全然回想不起茶筅的形状了,因为后来都是把茶叶放在茶碗或杯中用开水浸泡。

    对近代的中国人来说,茶不过是一种美味的饮品而已,与人生理念毫无关系。中国长久以来苦难深重,这已经夺走了人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已变成现代人,换句话说,就是变得暮气沉沉而又注重实际。他们不再拥有崇高的境界,失去了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想象力。 p47

     

    日本曾紧紧追随中国的文明发展,因此一直对中国茶史上的三个阶段都颇为了解。据记载,早在公元729年,圣武天皇就曾在他的奈良皇宫里给上百的僧人赐茶。……公元801年,最澄(Saicho)禅师从中国带回一些茶籽到日本,并将其在叡山(Yeisan)进行种植。……1191年,去中国学习禅门南宗佛法的荣西禅师回到日本,同时将宋茶引进日本。当时他带回的新的茶籽在三个地方种植成功,其中一处至今仍享受出产世界顶级好茶的盛誉,那就是京都附近的宇治市(the Uji district)。……到了15世纪,在当时的幕僚将军足利义政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终于建立起与宗教无关的全套世俗茶礼,自此以后,日本茶道正式问世。日本是在17世纪中期才走到了中国的淹茶饮法……

    宋代文化在中国本土虽被游牧民族的野蛮统治扼杀,但却得以在日本发扬光大。 p49-50

     

    唐煎(煎煮茶饼)宋点(拂击茶末)明淹(淹泡茶叶)。到今天,日常饮茶皆以淹茶为主。(图片文字) p51

     

    茶道仪式……后面隐含着精妙的人生哲学,究其本质,茶道就是道家思想。 p52

     

    对客人奉茶的习俗便是始于关尹。他是老子的知名信徒,在老子西出函关时,是他首先在关门前对“老哲人”奉上金色的长生不老药。 p53

     

    翻译永远无法做到完全忠实,这就像中国一个明代作家所说的那样,再好的翻译,最多也只能是像观看一块锦缎的反面,你能看见每一针每一线,但色彩或花案的精妙之处却难以辨清。 p54

     

    在伦理道德方面,道家对法律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不以为然,因为对他们而言,定义总是会有局限,对和谐不过是一组相对的词,“固定”和“不变”只是指发展过程中的中断而已。屈原就曾说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p60

     

    宗教托拉斯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因为其所定价码低廉得可笑。做一次祈祷,就能拿到通往天国的门票;一份文件,就可成为良好公民的证明。你最好赶紧把自己藏于芸芸众生之中,因为一旦你真正的用处为世人所知,马上就会被公开拍卖,最后落入出价最高者之手。为何世间男女如此喜欢宣传自己呢?难道这不是源于奴隶时代就具有的本能吗?

     p61-62

     

    ……总之,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培养出具有“温润如玉”这种优雅性格的人,道家绝对功不可没。

    中国的历史学家总是称道家为“处世之术”,因为它关注的是当下,也就是我们自身。……与儒家和佛家不同,道家对尘世的一切安之若素,总是试图在充满悲欢离合的世界上找出美之所在。宋代时曾流传一则有关三位尝醋者的寓言,很好地说明了三种教义的特点: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曾在一起站在象征人生的醋缸前,三人各自用手指蘸醋浅尝了一口,实事求是的孔子说醋是酸的,释迦牟尼则说是苦的,可老子却说是甜的。p63-65

     

    水壶的用处在于它拿来盛水的空间,而不是水壶的形体或其质地。“虚空”无所不包,因而即是无所不能。唯有在空间里,才会出现行为动作。一个人要做到虚怀若谷、接纳一切事物,才能自如地处理一切状况。整体总是能够支配个体。

    这些道家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所有的行为理论,甚至连剑道和相扑也是如此。柔术是日本特有的自卫武术,这个名称即得名于《道德经》中的某段话。柔术的奥妙是努力引诱对方出击,进而消耗对手的气力,但方法不是直接与其对抗,而是以静制动,保存自身力量,以便在最终的决战中取得胜利。 p65-66

     

    正是因为对“抽象”的这种热爱,禅宗一派更为喜爱只有黑白二色的水墨素描,而非古典佛家流派看重的工笔彩绘。 p73

     

    有个冬日,丹霞和尚将木制的佛像劈开,用来生火取暖,旁边有人极为惊恐,大喊道:“简直是亵渎神灵!”丹霞很镇定地答道:“我想烧出舍利子呀。”对方生气地驳斥说:“木像怎么烧得出舍利子?”于是丹霞回答说:“如果烧不出来,那这东西当然就不是佛了,如何谈得上亵渎神灵呢?”说完后他又继续烧火取暖了。

    禅宗对东方思想有一种特殊贡献,那就是使俗世与宗教有了同等的重要性。禅宗认为,实物彼此相关,并未有伟大与渺小之分……禅宗寺院的制度就很有代表意义。除了寺院住持,所有的僧众都要分摊全寺上下的各种杂务。很有趣的是,地位最低的弟子只负责比较轻松的事务,而修为很高、身份极尊的师兄却要从事最烦人、最卑贱的劳动。 p73-75

     

    道家为各种美学理念奠定了基础,而禅宗却使它们得以在生活中实现。 p76

     

    茶室,日语名称为数寄屋(the Sukiya),其实只是一个小房间,甚至就是一间小草屋。数寄屋这个词,其字面意义本为“想象之所”。近来,很多不同流派的茶道大师依照自己对茶室的理念,改变了传统,将各种各样的中国元素融入茶室之中。这样一来,数寄屋这个词也就具有“虚空之所”或“不全之所”的意思。……茶室是“虚空之所”,这是因为茶室的装饰及其简单,没有多余的摆设……自16世纪以来,茶道的各种理念对我们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如今,普通日本家庭的室内装饰依旧十分简洁朴素,这在外国人看来甚至显得简陋无趣。 p78

     

    千宗易(Senno-Soyeki)是第一个建造独立茶室的人,他就是名垂青史、最负盛名的茶道大师千利休。……茶室本身,设计的空间最多只能容纳五个人,这个数字暗指“比美惠女神多,较缪斯女神少”;水屋,此处用来在茶会开始前清洗及整理茶具;玄关,宾客须在此等候主人的邀请;一段连接“玄关”与茶室的庭院小径,日语称为“露地(the roji)”。茶室的外观并不显眼,比日本最小的住房还要小,而建造茶室所选用的材料虽然简陋,但却隐含着精致优雅之气。……茶室的一切细节都是刻意为之,花费在其上的心血也许还胜过那些最为富丽堂皇的宫殿寺院。一间高档次茶室的成本甚至会超过普通的豪宅大院。 p80-82

     

    露地的作用意在将茶室与外部世界隔开,利于人们在茶室内全身心投入地欣赏美……一个人即使身处闹市,这时也会觉得自己远离现代文明的尘嚣,就仿若在森林中漫步一样。……千利休认为,设计露地的秘诀就在这首古代歌谣中:

    缓缓独行远眺望,既无红叶也无花,秋晚雾霭月朦胧,孤轩坐望浪淘沙。  p87-88

     

    如果来客的身份是武士,就会将佩剑留在屋檐下的刀架上,因为茶室是超凡出世的和平之所。然后这位武士需要弯身屈膝,以跪行的方式通过不到三英尺高的矮门,不论来者身份的高低卑贱,都须如此。这种设计意在陶冶宾客谦逊的美德。众人在玄关休息之际,便已相互商定入席顺序。 p91

     

    “小傻瓜(对千利休的儿子说),露地不该这样打扫的。”一边说着,一边步入庭中,抱住一棵树摇起来,园内顿时洒满红黄落叶,片片皆如秋之锦缎!由此可见,利休要求的不是洁净本身,而是要兼具美感和自然特性的洁净。 p93

     

    茶室以茅草为顶,喻指短暂易逝;以细长支柱为栋,暗示其脆弱本性;以竹子支撑,暗示其轻微;使用普通材料,表明漫不经心。 p95

     

    远州……便悲哀地回答道:“这只证明我是多么平庸罢了!伟大的利休只爱符合个人喜好的东西,可我却在不经意间去迎合多数人的品味。说实话,利休才是那千中选一的茶道大师啊!”

    ……对这些人来说,作者的名字远比作品的水平更为重要。数百年前,有位中国的评论家就曾抱怨说:“世人皆以耳评画。”……让人心生恐怖。 p115-116

     

    在日本,有一块木碑相传出于源义经(Yoshitsune)之手,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神户附近的须磨寺(Sumadera)中。木碑上是一则公告,是为保护一棵美丽的梅树而设,碑文让我们感觉到战乱时期才有的冷酷特性。在描述梅花的美好之后,接下来的铭文是:“断此树一枝之人,则断其一指。”真希望现在还能执行这条法律,用以惩罚那些肆意摧残花卉、毁坏艺术品的人! p132

     

    不过,即使是将花木在盆里栽植,也难免让人怀疑这是人类私心的表现。为何要让花卉离开故土,在陌生的环境中绽放?

    真正的爱花人应亲赴它们本来的生息地,就像陶渊明那样的著名中国诗人及哲人一般,坐在破旧的竹篱前与野菊忽然对话。或若林和靖一样,漫游于西湖之滨,行走于月影昏黄的梅树丛间,在花的幽香中浑然忘我。传说周茂叔曾于小舟中入睡,期待能与水中莲花共赴梦境。 p134

     

    插花艺术似乎与茶道同时在15世纪诞生。据传说,当时有一些佛门高僧,出于众生平等的博爱理念,将被风雨吹散落地的残花收集起来,置于放了水的容器之中,从而创造出历史上第一件插花作品。 p139

     

    我们会发现其中已经蕴含有主导原则(天)、从属原则(地)、协调原则(人)。如果插花没有体现这三大原则,就会被视为是沉闷无趣、毫无生机的作品。此外,花道家门还强调插花时必须展现三种不同的面貌:正式、半正式以及随意。 p144

     

    ……可能会发现壁龛幽凉的暗处有一枝百合,孤零零地插在一个悬空的花瓶里,当露珠从它的叶梢滴落时,仿佛是在对着愚昧的人生微微一笑。 p146

     

    所以,为何不走进风暴的中心呢?或者学学列子,直接乘狂风御暴雨而行? p158

     

    利休从来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常常敢于和脾气暴躁的秀吉意见相左……利休的敌人便利用这种机会,诽谤他参与了给秀吉下毒的阴谋……在那个时候,仅凭秀吉的怀疑,就能作为即刻处死臣民的充足理由。气头上的暴君听不进任何辩解,只能给利休唯一一个特权,准许他以自杀保持尊严。

    ……欢迎你啊,

    永恒的剑!

    刺佛陀,杀达摩,

    汝一路前行。

    利休面带微笑,就这样踏上了未知之路。 p159-161

     

    20230115阅毕于海上无乐斋

    2023年元宵节摘录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