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许倬云著
  • 下一篇:《庄子评注——游世与自然生活》颜世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第一版
  • 《天下:孟子五讲》——名家小课 白彤东著(发布于2023年08月30日,阅读次)

    《天下:孟子五讲》——名家小课  白彤东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月第一版

     

    首先要指出,“封建专制”这个词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封建恰恰不是一种专制的制度。……说得更直接一点,封建制度实际上是一套军事扩张殖民制度。 p8-9

     

    封建制度恰恰不是一套专制制度,它是一套分封自治的制度。

    ……即使我们把“中央集权”跟“专制”区分放在一边不谈,我们也知道,这个“封建”跟“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处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从历史时期上来讲,“封建专制”的说法如同关公战秦琼。如果历史和概念上都说不通,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封建专制”这样的说法? p11-12

     

    在这种错误说法的笼罩下,中国的传统思想就被“酱缸化”了。 p15

     

    蛮夷跟华夏的区别在于,是否接受周的封建制度。如果接受就是华夏,不接受就是蛮夷。既然蛮夷不接受周的封建制度,与华夏有冲突,就不能用封建制度内部的办法来调节……冲突激烈的时候只能靠战争解决。所以,“戎”既指蛮夷的一种,又有“战争”的意思,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p20

     

    《左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崔杼就把齐庄公杀了。把一个国君杀掉了,这件事是记还是不记?怎么记?崔杼希望负责记述的史官说,齐庄公不是被杀死的,而是病死的。但是这个史官拒绝了,而记下了“崔杼弑其君”。……可以看到这个史官的勇敢和贵族精神,不惧崔杼这个权臣的淫威,崔杼把这个史官杀了。封建时代的史官,像我前面讲到的,要由贵族家族来担任。这个史官被杀以后,他的弟弟就继承了这个职位,也要面对如何记录齐君之死的问题。他同样写崔杼弑君,他也被杀了。之后又有一个弟弟,做了同样的事,又被杀了。史官家里最后一个弟弟还这么写,但崔杼没有杀他。这个故事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另外一个史官(当时齐国应该有两个史官家族)听说前面几个兄弟都被杀了,他觉得最后这个弟弟也会被杀。如果是这样,他会接着把崔杼弑君这段历史正确记述下来。从这一点来看,《春秋》经常通过一字的褒贬,来表明政治与道德评判。所以孟子会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p26-27

     

    孟子……凭什么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呢?对此疑问,他用了一个“思想实验”来回答。他说,你假想一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形……孟子说,这时每个人都会“怵惕恻隐”。……孟子指出,其实每个人都会对他人的痛苦有同情的反应。

    这个思想实验,我想应该是人类思想史上设计得最妙的思想实验之一。 p32-33

     

    对孟子来讲,人不是一个生物的概念,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只有有恻隐之心的人才配叫作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说人跟禽兽就差那么一点点,差那么一点点什么呢?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恻隐之心

    道德哲学,是要讲人应该怎么样的。这与“人是怎么样”的,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如果一种道德哲学里面讲的“应该”跟人的现实差别太远的话,比如假设每个人都应该像天使一样的话,那么这样的假设就成了纯粹的乌托邦。

    在讲了恻隐之心之后,孟子又提了另外三种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四心是四种道德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p36-38

     

    比如,朱熹说,其实人有的就是一种心,只是处于不同的情景下会生发看似不同的四种东西,就像天地本来只有一气,但会展现为看似不同的春夏秋冬。他这个比喻很巧妙,但是不是真能解决从恻隐之心的普遍性过渡到其他三种心的普遍的问题,还是有争议的。p40-41

     

    《理想国》里,从来没有提到过恻隐之心或者跟恻隐之心接近的任何东西。《理想国》里苏格拉底提到了四大美德,它们是智慧、勇气、节制、正义,根本没有同情心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虽然列出了比苏格拉底给出的四大美德多得多的美德,但是怜悯并不在其中。不可否认,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在西方的近现代确实是被当成有道德的表现。 p42

     

    美国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时,出了一件让他很难堪的事。有人问他,美国的超市里卖的牛奶要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别人就批评他,说他连牛奶有多贵都不知道,他怎么可能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无论中西,孟子讲的话都触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好的统治者要有欲望,要食人间烟火,才能理解民间疾苦和人民的需要。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统治者,不可能成为好的统治者。

    有意思的是,跟孟子的想法相对,西方的思想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什么样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呢?当他自己丝毫没有帮助他人的意愿但仍然因为道德律的要求去帮助别人的时候。p49

     

    不幸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被污名化了,被贴上各种不好的标签。比如,儒家的“家”就被等同于封建的、压制人的场所……把儒家对家庭概念的强调是为了培养顺民的这种曲解,深深地刻在了当代中国人的心中。

    但如果我们认真读读先秦儒家经典,会发现他们的说法与五四的曲解明显不同。

    儒家讲的父子关系,从来都是相对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反传统的人,无视儒家所讲的父子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至于君臣之间,儒家更是明确强调相互的责任,而绝非单向的愚忠。p52-53

     

    我们想一想就明白,当代中国是近150年来反传统的结果。现在的很多问题,不应该从中国传统里找原因,而应该从对传统的革命里找原因,是反传统带来的中国的现实。 p56

     

    为什么天下有这么多战争?因为有太多的诸侯、贵族打着仁义的旗号,去寻求自己的利益(且看当今世界,不就是打着“旗号”去寻求国家利益?子皮碎语)。

    ……不管从当今的政治也好,或是从对杨朱的比较同情的理解出发也好,我们看到,他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可能并不是一个极端自私的说法,而是对那些好管闲事、自以为是的做法的警示。 p62-63

     

    就孟子来看,墨子的兼爱,听来很美好,但其没有根本,所以就不可持续,注定要退化和幻灭。这不是说人们做不到,人们可能在一时的煽动下做到这一点,但因为这是违反人类自然的,最终这种热情会幻灭,从大公的极端走向大私的极端。 p67

     

    在《论语·为政》里,孔子讲,用惩罚去改变一个人的行动,他虽然可能守法,但他会落入一种不

    知羞耻的状态,即“免而无耻”。一个社会如果充满了守法但是无耻的人,这个社会是危险的。因为他无耻,所以他不会觉得犯法是坏的事情。只要有机会能犯法不被抓到,他肯定还要去犯法。并且因为连他的儿子也出卖他,所以他对社会不再有任何信任。(《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个充斥着无耻,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论语》和《孟子》里面都明确讲过,子女对父母的错误有劝戒、批评的责任……

    孔子将亲亲互隐,并不是说为了家庭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而是说当家与国、私与公之间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思考的是,哪种办法更好。 p74-75

     

    瞽瞍(“瞽瞍”,瞎眼睛老头之意,舜之父。子皮补注)不想让舜过上好日子,所以不想让他娶妻。舜则是“不告而娶”……《孟子·离娄上》里,孟子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在这种情况下,违背昏庸的父亲,实际上是孝道的表现……对父亲表面的错误行为的违背,其实是对父亲真实意愿的尊重,是孝道的表现。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孝绝对不是愚孝。 p076-077

     

    孟子首先回答说,“执之而已矣”,就是(让皋陶)把瞽瞍抓起来就是了。桃应可能觉得,舜应该禁止皋陶抓他父亲,所以反问:“然则舜不禁与?”孟子回答说:“夫舜恶得而禁之?”舜怎么能去禁止呢?因为“夫有所受之也”,也就是舜的父亲应该被抓起来。

    ……儒家不但反对非法滥用权力,甚至那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权力,孟子都反对舜去使用。所以说儒家支持腐败,是枉顾文本的妄言,是一百多年来对传统缺乏基本理解的结果。

    中国传统很复杂,儒家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而已。并且,当代中国社会,是一百多年来反传统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社会的现象有多少是传统的责任? p77-78

     

    与此相对,有些思想家基本上是一根筋,抱定一个原则,比如德国思想家康德。……他就指出,如果不撒谎是道德责任,那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不能撒谎。哪怕是一个谋杀犯想杀一个人,这人藏在你的屋子里面,谋杀犯敲门,问这个人藏没藏在这里,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是一个有道德责任的人,根据康德的说法,不能撒谎,必须告诉谋杀犯他想杀的人就藏在你的屋子里。 p83

     

    最直接的例子是在《史记》里记录的一个事件。楚国有一个叫石奢的人,做着相当于“警察总长”的工作。他听说有人谋杀人,就去抓这个谋杀犯。结果追上了以后发现,这个谋杀犯是他的父亲。这种情况下,他对公的责任和对私的责任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最后决定把父亲放掉,然后他回到楚王的宫廷承认自己渎职,请求处罚。楚王说,你是个孝子,我决定原谅你。但是石奢说,虽然你可以原谅我,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的渎职。他要为自己的渎职承担责任,怎么办呢?他自杀了。……儒家做出了非常真诚的努力,也是对人类社会复杂生活的承认,对人类道德疑难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p84-85

     

    我们先描述一下很多人认定的走向现代国家的必要模式,即西方近几百年来形成的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的概念……它的问题是,它对内王道,对外霸道,对外一点道理都不讲,可以为了本国利益不顾一切。比如比利时曾经有一个国王,他在国内推动法治、人权的发展,同时又在非洲强力殖民,是残害非洲人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看起来非常矛盾,但是在民族-国家的逻辑里一点都不矛盾,因为虽然我可以照顾本国人民,但是在本国人民利益至上的条件下,外国人的福祉可以彻底被忽略。

    但是很明显,当大家都遵循民族-国家的逻辑,都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话,那么一国的崛起必然会打乱世界原有的秩序,这也是困扰当今中国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对外国人的福祉没有任何关切的话,我们就失去了恻隐之心,我们的国家就不再是一个“仁”的国家,同时也不是一个(孟子意义上的)“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不配存在的。这是孟子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国家利益可以优先,但国家利益不能至上,每个国家还要尽到对外国的道义责任。 p90-91

     

    ……一个国家也不能为了强盛不顾一切。《孟子·告子下》指出,现在这些服侍君主的谋臣喜欢说,我能为我的君主开辟土地、充实府库,我能为我的君主打仗,并且“战必克”,必然能打败敌人,这样的臣子被称为良臣。但是孟子认为,这些所谓的良臣在古代——古代往往指好的时代——实际上不是良臣,叫民戝,是坏人。

    一个国家的最高追求不是强大,一个国家如果不行仁政,这样的国家强大其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儒家的国家利益观念,既不是彻底地否定国家的世界主义,又不主张国家利益至上的民主国家模式,它确实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道。(西人在两千多年以后,还是利益至上,悲乎!子皮碎语) p92-93

     

    我们一般觉得儒家支持强政府,强政府就需要征收重税。但是在《论语》《孟子》里,在后世汉代的一些争论中(比如收集在《盐铁论》里的儒生的观点),儒家都是站在“藏富于民”的立场上,就是要政府实行低税收,让人民富裕……用现代的话来说,儒家的想法实际上更接近现代的市场经济…… p99

     

    儒家反对一人一票,或者说反对用手投票。但是这里我们看到,儒家坚决支持用脚投票。(结论如何得出?逻辑?既然儒家反对一人一票,反义就是用脚投票吧……神奇的逻辑!子皮疑问之) p100

     

    孟子其实隐含地给出了自卫战争的一个正义的标准:并不是所有的自卫战争都是正义的,只有行仁政国家的自我防卫才是完全正义的。 p107

     

    我们可以把孟子的标准变成一个可以执行、可以操作的标准。当一个国家发生大规模饥荒、内乱、种族屠杀的时候,其他国家就有合法的理由干预这个国家的内政。 p125

     

    《孟子·滕文公上》……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明显看到,夷夏之辨是文明与野蛮之别,不是靠个人努力不可跨越的种族之别。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犹太人在中国被融合的史实……所谓开封的犹太人。他们可能是祖辈通过经商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以后,也开始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变成了中国人的一员……为什么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呢?因为中国人是一个文化概念,不是种族概念。 p126-127

     

    民族-国家一个特征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因此中国接受民族-国家模式,再谈和平崛起,确实不会让别人相信。(不是别人不相信,而是别人根本没文化吧:把中国硬生生地带入你们的轨道,然后又害怕了……那你们还要不要这个“轨道”呢?子皮碎语) p128

     

    一个成功的强盗团伙应该是对内有规矩,对外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强盗团伙是这样,很多有侵略性的国家、民族也是这样。(作者隐含了“强盗团伙”应对的对象,温和的词语。子皮碎语) p133

     

    在《孟子·尽心下》里他说:“不仁而得国有之,不仁而得天下,未有之也。”(浑浊之世界,皆未仁也!子皮碎语) p138

     

    ……齐宣王说,“舍之”,不要杀这头牛了,因为他“不忍其觳觫(hu/su、)”,就是说他对那

    头牛被杀的时候那种颤抖与尖叫,于心不忍…… p142

     

    儒家确实不讲权利,但儒家讲义务。……就动物来讲,连人都谈不上权利,动物更谈不上。但是这不等于说人没有对动物表达恻隐之心的义务。

    ……你要照顾老虎的权利,但老虎并不会顾及人权,饿了会把人吃掉。所以讲动物权利,会有很多困难。 p144-145

     

    儒家并不是说不要法治,而是说法治背后要体现一种道德,要依赖人的努力。据说,新加坡为了鼓励子女照顾父母,就给在父母住所附近买房的人减税……现在很多的道德问题用法律管辖,看起来好像是符合儒家的想法,社会要推动道德。但是儒家并不认为,道德问题都要依靠法律来解决。 p151

     

    奥巴马第一次当总统的时候,其中一个仪式是他要跟着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念誓词。但是念的时候,首席法官不小心念错了一句,奥巴马当时愣了一下,也跟着念错了。……他俩不得不重新履行就职仪式的这一步,否则奥巴马的总统位置就是非法的。 p163

     

    实际上,政府的职责就是给人民提供经济保障这样的说法,很可能是开历史先河的。欧洲到了近代,也就是比孟子晚了两千年,才有类似的说法。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没有教化,就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与禽兽接近的人。p168-169

     

    《理想国》里,统治者的引入,是因为其军事角色。在对话苏格拉底设计理想的城邦时,他指出,这样的一个城邦需要自保,同时因为不能自给自足而需要去别的城邦抢一些东西,所以城邦就需要一批特殊的人,即所谓的护卫者,也就是城邦的统治者。但在《孟子》中,我们看到,统治者所起的主要是经济和文教的作用。

    ……当我们读到《理想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统治者的首要功能是文教功能的观点,并非天经地义,因为《理想国》认为,统治者的军事角色才是自然而然的。p171

     

    “夫妇有别”……孟子的说法,并不是否定夫妻之间的感情基础,而是强调在政治层面,重要的不是感情,而是在家庭这个政治单元内部夫妇所承担的不要角色。并且,反思我们当代的婚姻观念,如果夫妇之间的关系只以感情为基础,而感情是容易变化的,那么婚姻也不可能是牢固的。这可能是当代社会婚姻问题的一个根源。 p172-173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必须有了恒产才能有恒心。有些人没有恒产也可以有恒心。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或者君子…… p177-178

     

    孟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就是说伤害仁义的那些人应该叫作贼或者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伤害了仁义的这些人,叫作一夫,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独夫民贼,孟子的结论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里孟子的意思是,儒家当然反对弑君。但是一个人是不是君主,不是由头衔决定的,还要看他做没做君主该做的事情。他如果没有做君主该做的事情,就不再是君主……如果……还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的话,他就成了独夫民贼。 p184-185

     

    儒家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一点都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要死忠、保皇的形象。……孟子这种对君主也要问责的观点,很有革命性。但是这样的革命性,在近150年的反传统的浪潮里,被很多反传统人士忽视了。儒家被贴上了愚忠、专制帮凶的标签……朱元璋,本来是个农民,也没怎么读过书。当了皇帝以后读书时发现,孟子居然说不合格的君主可以被替换掉,把他吓到了,于是朱元璋就把文庙中供奉的孟子牌位给移除了……

    其实孟子这种革命性的观点,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叫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经常被理解为儒家在维护君主专制。……就是说君如果不君的话,臣是可以不臣的。p187-188

     

    一人一票为机制的民主政治,会遭遇四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民主社会常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经常隐含着一种对精英的怀疑,使得民主社会容易产生一种反智、反精英的倾向。……很有意思,在美国,有人做过调查,发现民选的国会,是最不被人民看得起的。反而是不经人民直接选举的,比如军队、最高法院、联邦储备银行是最受人民信任的。 p206-207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的人与事物是不一样的,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种不平等是无法消除的。如果人为地和刻意地消除不平等的话,这个不平等会以某种方式再出现。因此,有意义的问题不是如何消除不平等,而是……

    举一个例子。美国是标榜政治上平等的国家,但是美国大企业主、银行家的收入,要远远高于一般人。相对来说,韩国和日本受儒家影响,是政治上相对不太平等的国家。但这些国家的经济精英与一般工人收入的差距,比美国要小得多。……如果在韩国和日本,工厂主的出人头地的心理能通过工人对其的尊重得到满足,这样,即使他挣的工资比工人没多多少,他也可以接受。在美国,当个工厂主并不受到人的尊重,所以他就要在其他地方得到满足。怎么办?这就只能诉诸最赤裸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多的收入,更好的车子、更大的房子,这样才能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需要。 p218-220

     

    在《孟子·离娄下》的第三段,孟子跟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p221-222

     

    《孟子·告子上》……说,你看我们丢只鸡、丢只狗的话,都知道去找。结果自己的心丢了,自己的善心丢了,反而不知道去找(“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这是件多么糟糕、多么愚蠢的事情啊!

    ……仁是肯定能战胜不仁的,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但是现在这些为仁的人,就像一车的木材着了火,他们想用一杯水灭掉一样(“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杯水车薪”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p242-243

     

    由之·202372日读毕

    20230830摘录于海上无乐斋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