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不久前,看到谈论黑塞的短文,让我想起了一年以前第一次翻读《玻璃球游戏》时给我的震动。很多年前,看《百年孤独》时有过震撼,这种震撼和后来喜欢的王小波的小说无法相提并论:总觉得王小波的文字少了分量,而黑塞的文字重得让你直不起腰。小说所构架的游戏简直让你无法脱身,惊叹黑塞的精妙性和创造性。当然必须肯定,这不是一部很容易读的小说。
“凡是真实的东西,其反面必然也是真实的”,黑塞从道家思想太极图象中找寻着小说中的人类精神世界,作为一个德国作家实属罕见,而小说中的中国文化情结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一个中国长老教导主人公克乃西特学习中国文字,领悟《易经》。“竹林茅舍”是不是嵇康的竹林?老子的化身也许就是作者的意象?当然,黑塞从少年时代便迷上中国文化几十年不减其热情,甚至在书房还专设“中国角”以收藏和中国有关的书籍,有德国学者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人,却没有中止成为西方人”,很是客观。黑塞曾说:“我的目标不是改善世界或提高思想,而是继续发扬他们所寻求的东西”,那是一种极为平静而智慧的“寻求”。
赫尔曼·黑塞在中国并不为人熟知,很遗憾。在黑塞诞辰130年之际,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张佩芬的《黑塞研究》,算是一种充实。此前大概只有一本有关黑塞的书《黑塞和中国》,由华裔德籍学者夏瑞春详细介绍了黑塞的生平和创作。
由之
注:短文指《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