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什么?
——再读弗罗姆《逃避自由》
按理说自由是生命的本原属性而其实人类从一开始就已经不自由了因为人依赖父母的时间比任何动物都长所以,他对环境的反应不及动物本能行为那么迅速和有效,比如弗罗姆指出:动物在产生饥饿到满足饥饿的需求为止是一连串不间断的反应但人面对这一境况时却会在许多方式中做一选择:是自己在家做饭吃还是到餐馆吃,是吃快餐还是慢慢享受一顿美味佳肴?“人类并非只能从事某一先决的本能行为,而必须在脑海中斟酌许多可能的方式”。如此,人类从一开始就在解脱本能的约束在丧失着本能极端地说是在丧失人性,等到成人以后忽然再发现了人性,开始挣扎以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本性。但社会和智者对人的自由却导致两种完全相对的追求:
社会要求人们在符合社会利益的框架下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人“同时产生了两种现象:一、他变得更自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爱批评。二、他也同时觉得更孤单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 人的精神问题便前无古人式地铺天盖地砸向每一个个人。尽管我们努力解脱约束寻求各种释放,“然而,在心灵深处,仍充满了空虚,恐惧,与孤独感,迫使我们时时企图挣脱这种精神上的压力,而去争取新自由”
而思想家认为人的自由“是获得人性尊严及个人力量”的标志,“像康德及黑格尔等均极力主张个人自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及十九世纪之哲学家如富尔拜、马克思、史汀诺及尼采等均一致主张,个人除了为自己寻求快乐及享受人生外,不应为他人作任何服务” 直到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风靡西方达到顶峰。
一般说来,智者的思想和社会的现状总有难以融合的冲突所以思想家的思想对常人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比如,“逃避现实的心理机构,一种是全面地退出世界,以至于世界便不再成为一种威胁;一种是在心理上,扩大自己,以至相形之下,外面的世界变得渺小了。”这几乎就是老庄的世界或者国人禅宗的境界有几个人可以达到?弗诺姆说这两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机制对个人很重要但社会意义不大,社会意义极大的是这样一种逃避心理:“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其他的人一样,并且变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一个人放弃了他独有的个性,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这或许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群,与人性无关。就好比这些人群所组成的婚姻也会最为稳固但与爱情无关。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自以为是在主动而自发地思想、行为。其实不然。当我们说‘我认为’时,这句话似乎很明确而肯定的。然而,唯一的问题是,‘我所认为的’是否正确,而不是‘我是否在表示意见’。一经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对此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我们以为对的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实我们都没有自己的意见,“意见”早被限定死了所以可怜的人们啊,不要再自我摧残自我沉沦了。
由之
《逃避自由》——写作参考系列之四,[美]弗诺姆著,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发行,198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