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达利自传》
  • 下一篇:《你可以不怕死》
  • 《桤木王》——(发布于2010年09月09日,阅读次)

    《桤木王》

    [法]米歇尔·图尔尼埃著,许钧译,安徽译文出版社199412月第一版

     

    要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古斯塔夫·福楼拜   P5

     

    ……因为它的目的在于说我已经处于无能的边缘,它表达了人世间男女之间的极大的不和谐以及女人的极度的失望,她们不断受孕,但从来得不到满足。

    一个男人吃面包,是决不会在意面包是否有满足感的。

    ……男人的气概是以性功能加以衡量的,而性功能则仅仅在于尽可能地推延性行为,它是一种让男人克已的行为,因为女人要的是功能,男人要的是行为。因此男人自然是无能的,与女人那种植物式的缓慢成熟过程自然是不和谐的,除非男人乖乖地听从女人的调教,按照女人的节奏,投入女人所要求付出的激情。     (P10-11)

     

    我甚至认为任何作家、任何历史人物、任何作品、任何教育材料,一旦大人窃为己有,仿佛像是自己的东西,作为精神食物赐予我们,那它们便毫无价值,彻底地丧失了其原有的品质。(P12

     

    上帝发现因雌雄同体造成的孤独不是好事,于是,上帝使亚当沉睡,取了他的——不是一根肋骨——肋,他的胸侧,亦即他的女性部位,造了一个独立的生命。

    这样一来,人们便可明白为何女人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性部位,因为女人本身就是一个性部位:那原本是男人的性部位,过分累赘,难以随身携带,于是大部分时间被搁置一边,需要时才取回。再说,人的本质——与动物相反——就在于能够时刻为自己配备恰正需要的工具、设备或武器,若不需要,也可以立即抛弃,而不像龙虾那样,命中注定要始终拖着那两只螯子爬行。人的手是一种抓取的器官,使人可以根据需要去拿锤,执剑或握笔,同时,人的生殖器也是一种抓取所有性部位的器官,而不是性器官本身。

    倘若这是真理的话,那么就应该对婚姻的目的进行严格的评价,一般认为,婚姻的目的在于将分离的东西尽可能密不可分地重新组合成一体。切勿将上帝拆开的东西重新组合起来!这一恳求纯属枉然!谁也逃脱不了古时亚当多少有点存心的诱惑,原始的亚当身披全套生殖工具,活生生地躺着,也许无法走动,但肯定不能劳作,而是永无尽头地承受着完美出奇的爱的冲击——即拥有激情,又被同一激情所拥有,至少在他怀上自己本身创造的东西时如此,谁知道呢!那么,神话中的人祖的装束就不该是这样的了。神话中的人祖,原本是个负着女人的男人,后来又负着孩子,真是负担之上又加负担,就像那些季戈涅式的玩偶,相互连成一串。  P18-19

     

    今天,我才知道一张人的面孔,不管他有多么卑劣,遭受多大侮辱,也会很快变成耶稣的面孔。  P27

     

    因为若无证件生活着,那无异于像只动物那样生活。

    从前有一个人,跟警察发生了一次口角。事情了结后,留了一个案底。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有可能翻出来。这个男子下决心把这个案底毁了,为此钻进了金银匠河马路的警察局办公室。他自然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找到关于他的那份卷宗。因此,他得把所有的“犯罪记录簿”毁了才行,于是,他浇了一桶汽油,一把火把整个办公楼都烧了。

    首次壮举大获全胜,他坚信各种材料证件是一种绝对的恶,应该让人类摆脱其束缚,这一信念鼓励着他继续走他开创的路。……在他完成了壮举的居民区,人们行走时总是往地面倾着身子,从嘴里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词语,总而言之,他们在渐渐地变成动物。最后,他终于醒悟了,发现自己本来想把人类解放出来,没想到反而使人类堕落到了动物的状态,因为人类的灵魂是用纸做的。   P38-39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有着它应该具有的公道。这种公道与人们对杀人犯的崇拜是相吻合的,在每一个街角里,在每一块蓝牌上,无不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对杀人犯的崇拜,一个个最为杰出的军人,亦即我们历史上最为残暴的职业杀手的姓名,全都标在牌上,供众人敬仰。 P49

     

    我经常发现,孩子们撒谎,不过是想把事情简单化,让大人们面临一种他们根本意料不到的棘手境地。  P121

     

    “这就是二十世纪初大辩论用的词语。”他评论道,“共产党人否认活人的遗传财富。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应该归于教育。如果一只猪不成为猎兔狗,那是社会的不公,是喂养者的错!啊,啊,啊!还搬出圣巴甫洛夫的话!还有那个犹太人弗洛伊德,他认为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最初来到人世的那几年的幸福于不幸,他说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更为微妙罢了。这是一种无传统民族的杂种与流浪者的语言,是无根的世界居民的哲学。希特勒主义则顽强地根植于古老的德意志土地,是一种耕作者于定居民族的学说,推翻了上述那一观点。对我们来说,一切都存在于遗传财富之中,它世代相传,而且遵循着世人皆知、万古不变的规律。不纯的血统是无法改善,也是不可能教育的,唯一可取的做法,就是干脆把它彻底毁灭。”(希特勒信徒的演讲)      P252

     

    确实,动物的头与脸的比例与人的是相反的;无论是够还是马,脑袋全被脸占了——我指的是额、眼、鼻和嘴——头几乎不占任何位置。当然,我也必须指出,男人与女人普遍欣赏其美的女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保持了儿时的头脸的比例——或不成比例——的关系。……此外,就智力而言,难道不是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吗?若把智力的定义确定为学习新事物、解决首次出现的问题的能力,那么,谁能比儿童更聪明呢?  P281

     

    虽然其他的季节比较温和,但赫尔曼更爱冬天,因为冬季的严寒象征着道德的严格,因为森林的坦露令人想起一个光明的神圣生命,因为被寒风扫荡过后的天空的纯净展现着被信仰洗涤的灵魂的纯净。   P283

     

    我现在才明白,那些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为什么最终总会变得极度疯狂,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使用权力。世上没有任何东西部无限的权利和有限的能力之间的失衡更为残酷。除非命运能够突破贫乏的想象力的界限,践踏摇摆不定的意志。   P310

     

    由之

    20098月阅毕

    20109月摘录

     

    附《桤木王》故事梗概

    《桤木王》是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的一部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书,是一部通篇没有战争场面描写的新寓言。图尔尼埃的语气总是带着思索,妄想从这个世界的表象和征兆中发现规律和真理。 

    首先是主人公迪弗热的成长故事,成年是童年的映照,迪弗热用左手写下的童年往事是一些预言,预示着成年迪弗热的思想和行为,法兰西学校教育的刻板严厉伴随着迪弗热成长。他在教条之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判断标准,这些使他成为有别于他人的个体,他是一个能与人共处的另类,一个与世无争的常人。长大成人的迪弗热拥有和那时的成年男子一样的命运——入伍参战。

    图尔尼埃展示的是交战双方的后方。迪弗热是个观察者,借助他的双眼法兰西和德意志的后方情况我们一览无余。战争带来的是普遍的灾难,无论哪一方都无可幸免,结果就是相互毁灭。

    作为士兵的迪弗热并不关心眼前这场战争,他和书中的多数平凡人一样把自己当作这场战争的局外人。

    迪弗热在德国的经历是本书的重点,法方的信鸽兵迪弗热对被俘没有丝毫的抵触情绪,任凭自己投入战俘生活。迪弗热在战俘营卖力干活,甚至引起了难友们的不满。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希望在这个国度得到某种解脱。干活卖力的名声使他免受严密监视,他因此有机会溜出去发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天地,一片树林,林边有座用原木搭建的小木屋,仿佛自创世以来这片乐土就一直在等着他光临,这个地方的名字其实是:奥斯威辛。

    迪弗热随口给这个世外桃源起了个名字:加拿大。一个远离战火的位于北美洲的国度。此后,一有机会她就跑去加拿大。迪弗热借此短暂地逃避战争,沉浸在美妙的自然之中,他遗忘了很多事情,比如,战争,比如,逃跑的机会。后来,迪弗热被派往罗明滕自然保护区,他一度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帝国元帅格林,目睹了这个大人物对野生动物的残杀。接着,迪弗热被调往卡尔滕堡——现在是纳粹政训学校,专门征召青少年,加以培训后派往战场。

    不久,二战已近尾声,苏军攻入德国本土,卡尔滕堡的陷落指日可待。迪弗热带着一名弃儿一起逃亡,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战俘,忘记了他曾是一名和德国人作战的法国士兵。和桤木王的命运相仿,迪弗热也沉入了泥炭沼,沉入了永恒的黑暗和久远之中。

     

    关于《桤木王》

    图尔尼埃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寓言派文学代表人物,其作品思想深邃,思辨色彩浓厚。《桤木王》展示的是一则则寓言,作者没有局限在迪弗热的命运之中,迪弗热最后一次仰起头“只看见一颗六角的金星在黑暗的夜空中悠悠地转动”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历程将把他引向更遥远、更深奥的所在,引到更易受到攻击的黑暗世界,也许最终将走入桤木王那样遥远的令人无法追忆的黑夜之中。”作者以桤木王的形象象征迪弗热的命运,进而象征了人类的命运。

    《桤木王》发表于1970年,事实上,《桤木王》也是最伟大的德语诗人歌德最著名也最神秘的叙事诗。

        “是谁在风中迟迟骑行?

        是父亲与他的孩子……”

    同时,二战中被发现的一具泥炭沼里的古尸也被命名为桤木王。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为之?图尼埃不会满足于巧合的粗糙,所有的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图尼埃的代表作品还包括:《皮埃罗或夜的秘密》、《阿芒蒂娜或两个花园》、《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等

     

    附录资料来源:

    http://groups.tianya.cn/tribe/showArticle.jsp?groupId=17416&articleId=243496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