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乐斋日记
书籍堆得越来越多,书房里的书橱早就没有任何空间了,内人便想腾空女儿的书橱。晚上,与女儿视屏,征得女儿的同意后,开始转移女儿书橱里的图书和高考参考书籍。
当时留给女儿的书橱共有四扇门,高两米,不想里面的书籍物品塞得几乎密不透针,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高考参考书,二是自己喜欢的图书、时装时尚杂志以及CD和VCD,三是文具。文具是女儿的最爱一直到现在,仍然会豪爽地购买她所喜欢的本子甚至上百元一本的也会下手(怎么也想不通一本写字用的本子值那么多银两啊!)。所以当你看到书橱里的文具后,你简直难以想象文具的丰富性达到什么程度:五颜六色的铅笔是一盒一盒的,精美无比的本子是一打一打的,漂亮可爱的信封信纸一刀又一刀,什么橡皮啊图钉啊文具夹啊等等等等,简直可以上货架开个小小的文具店了!这些女儿心爱的文具,真是不忍心打包转移到黑暗的地方,所以就整理以后放在书橱的最下面。
最想清理的是高考参考书籍,加上女儿的练习资料,占了整个书橱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称了一下分量,足足有百来公斤重!这时候,你不仅会想到国人高考的负荷之重,更会感觉国人竟然忍心如此摧残一个未成年人的身心!不仅如此,在这么多高考书籍中,大概真正令参考书籍完成其使命的不足三四成,换句话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参考书籍是闲置的,这些书,或者是学校推荐的或者是学校要求的或者是女儿自己选择的反正五花八门数不胜数,这种浪费真是难以想象,更难以想象的是学校发的印有学校名称的练习本,有将近一百本是全新的没有写过一个字。这时候你会显得比较愤怒:作业本不是用完了去买而是强制计划统一“发放”到你至少多余百分之五十,书本不是教完学完看完一本再拿新的来学来教来看,而是一股脑儿地三天两日地增加给你。学校应该是一个很严谨的地方,师长应该知道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常识,现实却是让你负担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荷以满足学校的势利目的而不是教学目的!根据我的理解,学习任何科目,只要有一本好的教材然后熟练、精通之即可达学习的目的。想当初辜鸿铭老家伙在少年学德文的时候,竟然选择德国文学中最幽深晦涩的《浮士德》作入门教材,花了大半年背完,又花了一年将之记熟理解,以后啃莎士比亚的时候,顿时显得莎士比亚的文字比浮士德浅显得多。在以后学中文的时候,更是拿着康熙字典做教材!只是想说,学习这东西,是脚踏实地的过程而不是朝三暮四可以成就的。为了完成一个高考,好象在做大学问大课题研究似的资料堆积如山,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
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疑问:大概在二十世纪末,女儿徒手抄了整整一百张迷宫图,很想知道女儿当时是怎么想的呵呵。
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