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字只是因为社会万象给了文字游戏的机会,一如水中之月,是因为夜晚的神秘,生出了诗话的趣味……
——由之
上海话与没有文化的关系
成为“海外人士”(居住在上海以外的人士)几年,感觉海派文化疏远遗落得相当的彻底——或许骨子里就没有存留过这种东西因为确实,上海人有太多的是非不足取,一个麻木是非的人自然弃而远之,以至于在海上过年三周时间,竟然连《新民晚报》都没买过,却对《扬子晚报》钟情有加。这不,回宁后方得知近来上海为《新民晚报》的一篇短文中的一句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争议不断甚至编辑发表歉意被停职,可见上海的是非之厉害。
说上海人“小气”,那是广义上的,但也不是只上海这么“小气”,假如有媒体说:“讲北京话的都是老土”,北京人就不跳吗?90后的上海人出现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引来众多人的担忧恐怕几代人以后上海话会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一个开放的大都市,如今上海“排外”的情结早已作古,好比当年清政府一看修铁路要伤龙脉一样,如今地铁满城挖建,龙脉龙体安康得厉害!根据我的理解,“没有文化”是一句非常沉重非常蔑视的骂人语言,那是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的骂人语言,如果上海充满了这样的语言,我估计,上海就成为一个完全贵族化的城市,而且是非常冷傲的贵族城市,黎民百姓只能像我一样移居到海外(上海以外)了。
这里透露一个非常隐私的心境:如今国人“有身份”的体面人,忘乎所以得全然不顾人情冷暖,而上海的贵族化由来已久,把人分成三五九等以显身份的高低,把区域分成“上只角”、“下只角”以显市区位置的贵贱,老上海会几句洋泾浜英语的更是摇头晃脑的忘形得不知道天高地厚,以至于洋泾浜英语作为外来语走进上海话里。而在上海生活的真正有身份有地位又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寥寥无几,所以上海的脸面说到底是“海外人士”的脸面,当出现“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无非延续了贵族歧视贫民的上海精神,一贯如此。
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