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中报碎语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字林中报 > 叚左人箸议 > 正文
  • 上一篇:思想问题
  • 下一篇:人性箸论
  • 人性箸论(续)(发布于2010年09月27日,阅读次)

    人性箸论(续)

     

    万物皆尽其天性,唯有类人丧其本,何也?“为学日溢”所致也。亚里斯多德认为:动物与儿童的行为都与伦理无关,可见儿童是一个纯粹的人,保有人性,所以就有一个孩童就是一个天才的说法。还有一句话说:类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孩童完全是天性使然,所以行为不受思考的影响,等到类人自以为是的时候,上帝却发现,类人已经没有人性了,所以没有人性的类人还装模作样地以人的姿态思考,上帝觉得很好玩。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丢失人性很难考究,或许就是无法考究。因为人降生社会以后,生命与生存环境的碰触过程中,是一点一滴地在磨损吞噬人性的,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也许会有突发点或者转折点,比如青春反抗期,逆反心理的程度,决定了丢失的快慢和多寡。假如没有经历过逆反期,或许人性走失得少些。比如少年老成,人性就丢失得多些,老而性顽,人性保有的就多一些;比如天才、精神病、疯子、艺术家或许是最人性的家伙,估计他们的成长和逆反心理无关。这只是揣摩因为子皮也不能肯定,这只是唯心臆想而已。任何东西用唯心学去解释,只能是一个概略,就好比你天涯看到的天鹅是白的海角看到的天鹅也是白的,就说天下天鹅就是白的。但假如你发现了一个黑天鹅,那那句话就是问题。你看到的或者感觉到的东西只能是当下你看到或者感觉的东西,但不能代表任何其他的尤其是隐藏着的东西,尤其是不能代表别人的感觉。

    假如子皮说我们其实都是没人性的家伙,肯定会遭到天打雷劈,但如果子皮问,我们还有多少人性呢?其实子皮以为凡是被类人概念化的东西都是些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就好比“人性”,这是什么概念呢?说到底,类人一直在错误地使用被类人发明的“概念”,因为人性既不是好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东西,有时候丢失人性并不是坏事,所以有了伦理学,保有人性也不见得是好事,比如适者生存——这完全是因为类人用社会价值观去规定类人行为的结果,其实和人性没什么关系。说“怎么这么没有人性”的人,,本身也是没有人性的家伙,子皮如是说。也因为此,子皮看到的全是人,分不清好坏,只有生存的方式方法的不同,虽然为学日溢习相远,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而无所不为”,换句话说就是“为道”可以补救之。子皮就此打住人性的话题。

     

    由之

    2010926午夜于无乐斋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