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凯旋门》语录
  • 下一篇:《白鹿原》
  • 《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发布于2013年03月14日,阅读次)

    《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 

    傅国涌著 东方出版社200610月第一版

     

    在他(鲁迅)的笔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竟然和《红楼梦》里的奴才焦大一样,说焦大是贾府屈原,也就是说屈原是楚国的焦大,焦大被主子塞了“一嘴马粪”乃是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P3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做一个忠臣,是屈原塑造了中国文人(他们实在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面貌。在古代到现代无数历史人物身上,我们都能够找到屈原的影子,甚至鲁迅先生从焦大——贾府的奴才——身上也看到了屈原的影子,他们的身份、地位虽然完全不同,但他们的人格特征却是惊人地一致。他们的悲剧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贯悲剧,那就是我们在精神上一直是跪着的,屈原如此,焦大如此,我们又好到哪里去呢? P4

     

    如果农民起义可以给我们带来好皇帝,如果好皇帝能给我们以自由、幸福,两千年来我们早就是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国家了。 P9

     

    康有为的神话:之一剽窃廖平之学术;之二公车没有上书;之三编造“密诏”;之四谭嗣同《狱中题壁记》被梁启超篡改过;神话之五,康有为没有“以兵围颐和园”……读《温故戊戌年》 P12-20

     

    (陈天华)说民智不开,有千百个华盛顿、拿破仑也办不出一点事,所以他要在内地办一种新报,开通风气。 P25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之一与五四学生的对话强调“武戏”“暴力”;之二向日本借款的条件“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予日本”;之三中华革命党遭到革命党人内部的强烈反对;之四党在国上……p36-47

     

    1912年秋天,宋教仁联合五党组成国民党…… P49

     

    任何一个一旦当上总统的人都有可能走向集权、甚至独裁。内阁制在制度安排上对这样的最高权力进行约束,宋教仁的这一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P54

     

    ……当时办学堂、买武器、留学、捐官都需要大量经费,徐锡麟捐了道员、陶成章捐了知府,这些钱就是许仲卿等人自愿捐的。光复会的领袖与骨干多数并不是一穷二白的人家,蔡元培还是个翰林。 P68

     

    光复会虽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但响亮地提出了“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实际上也就是它的纲领。 P69

     

    光复会成立时他(章太炎)虽然在坐牢,却是主要发起人之一。他自述“光复会初立,实余与蔡元培为之魁”,光复会也一直将他看作是精神领袖。……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和陶成章等光复会知识分子就和孙中山分道扬镳。1909年,光复会在南洋重建,第二年在日本正式成立,以章太炎为会长。P71-72

     

    此后,他(蔡锷)首倡军人不入党,自己身体力行,谢绝参加一切政治组织,同时,反对军人结社,认为因政见不同而以武力为后盾,很可能破坏和平,推倒内阁也太容易。 P88

     

    我以为蔡锷本质上是一个有知识分子品质的人,作为梁启超心爱的弟子(即使在他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他对梁启超执弟子礼甚恭),他从小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共和观念早已经渗入他的骨髓。……所以整个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只有他拿着枪用行动说出了如此坚定的、带有人气的话——“为国民争人格”。 P89

     

    那些部下在蒋面前“没人敢说一句话或发表一个观点”,“都成了石头”,这只是表面的一套,他们背后并不执行蒋的主张,也没有人对他讲真话,阳奉阴违成了他们奉行的不二哲学。实际上蒋介石治下的中国——“到处在扯皮、瞎忙……我面对的只是拖延、虚伪、懒散迟钝和麻木不仁。此外还有阴谋、对抗、欺骗和阻碍。”

    ……史迪威日记中记录了以为中国内阁官员的谈话,其中这样评论蒋介石——“他想成为一名合乎道德的君主,一名宗教领袖,一位哲人。但是他没有受过教育!如果他受过四年大学教育,他也许就能理解现代世界的情况,但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此一无所知。他根本不懂……没人对他说真话……没人,他不爱听不快的事,于是所有人只讲他爱听的。不可能和他讲理……”P102

     

    19世纪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以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 P119

     

    1792年,洪堡提出国家无权插手教育,新型的大学应该是塑造完善的个人,致力于真正的学术,教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学术自由与教育独立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须途径。蔡元培先生长期在德国学习、研究,深受洪堡的影响。 P121

     

    (傅斯年)尖锐地指出:“教育如无相当的独立,是办不好的。官治化最重之国家,当无过于普鲁士……当年以德皇威廉第二之专横,免一个大学校长的职,竟是大难……” P138

     

    傅斯年挺身而出……并断然表示“学校不兼警察任务”、“但是我不兼办警察,更不兼办特工”。 P138

     

    他们大都来自各个殖民地的政治精英,大部分都有产业,家中都有黑人奴隶。但经过理性反思,他们决心从法律上解决黑奴问题,也就是运用自己手中的立法权,将自己的一份重要财产化为乌有。驱使他们作出这一抉择的是宗教的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是对“人人生而平等”(《独立宣言》的立国之本)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不是我们习惯的个别职业革命家和热血青年抛家弃产投向革命的故事,而是代表了整个社会利益集团的立法机构,用立法手段,仅仅为了一个人性反省和道德的理由就主动放弃自身利益。 P193

     

    美国《独立宣言》中有关“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P201

     

    18世纪一个俄罗斯作家拉吉舍夫写到:“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就在这一瞬间,俄罗斯“知识分子”诞生了…… P219

     

     

    20132月读毕

    2013313摘录于无乐斋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