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现实感》
  • 下一篇:《知识分子的鸦片》〔法〕雷蒙·阿隆著
  • 《庄子答客问》(发布于2013年06月08日,阅读次)

    《庄子答客问》——贤哲自述丛书

    崔宜明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月第一版

     

    我(虚拟庄子)自己正是一切反“礼”而行之,并为人所诟病。老子先我反对周礼,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然而,他固然认为人心已失,盛世不再,却还存了个救世之心,讲什么“为无为,则无不治”。既然认为天下已不可救,却还要开出救世的药方,这就自相矛盾了。在我看,来天下既不可救,就干脆死了这条心。有无救世之心,这一点大概是我和老子最大的不同。 P26

     

    ……而“世”即使不可救,也仍有“人”在。这正是我用心之处。……只有全无心机的人才能看到一个全新世界……  P29

     

    ……(孔子)轻轻放过“有为”之志,反而对曾点赞叹不已:“吾与点也”。

    孟轲继孔子,更有不济处。他首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说,就把孔门精义断成了两截。你试看他如何说“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P31

     

    正因为我看透了任何救世的道理都行不通,才追求个体生命的自身成就。……老子讲“为无为”,欲以“无所为”而收“无不为”之效。 P35

     

    知识即使对人具有某种价值,也不等于人本身的价值。 P68

     

    不知道什么是存在,就会带来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的问题,就产生出“人本身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你想,人来到这个世上,就必然要死去,他一天天地活下去,就一天天地走向死亡,以至好像他活着无非是在等待死亡那样。 P73

     

    人啊,太容易狂妄自大,总希望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然而,生活的本相却只能是,一个人只能知道他的一生是怎么过来的,却无法知道一生中从未涉及的;一个人能做到他所能做的,却做不到他所不能做的。 P86

     

    既然没有什么外在力量主宰着你,你就无可逃避,你就必须对自己的人生、生命承担起责任。……你就必须承担起做人的责任,必须把自己当做一个人,把自己提升成一个真正的人……流俗的命运观是为了逃避、放弃做人的责任,而我是坚守人的尊严,承担做人的责任,怎么能把教人逆来顺受、安于命运的罪名加在我的头上! P97

     

     

    命,不过是一种符号,一个标记,因其不可知而给予的一种说法。……“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P101

     

    我怎能知道死了以后不后悔当初的贪生没有道理呢?正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命运,所以大可以不必为之悲喜,应该平静地对待人生的一切际遇,所以才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P106

     

    第一,人不是有感情的动物,人不等于感情加上动物,人不是动物,人就是人。“人时有感情的动物”这句话大大贬低了人。第二,动物未必没有感情,起码有些动物是有些感情的。“丧失了情感的人也就等同于动物”这句话大大贬低了动物。 P108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P121

     

    孔子以“中庸”为至德,同时也揭破了“乡愿”的嘴脸,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则辛辣而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乡愿”貌似“中庸”而实为“媚世”的嘴脸……既然早至孔孟就揭破了“乡愿”的嘴脸,按理说在自命为“儒”的人中,这样的人该不多了吧。可惜,依我看来,这两千多年来,“中庸”者极难得,“乡愿”者倒比比皆是…… P211

     

    由之

    200484日初读于海上

    20132月再读于石城

    20136月摘录于无乐斋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