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解构文字 > 正文
  • 上一篇:解构“恨铁不成钢”
  • 下一篇:防人之心为何要有?
  • 解构“对牛弹琴”(发布于2013年06月24日,阅读次)

    解构“对牛弹琴”

     

    忽然想起多年以前与诸友欢饮达旦,而不饮者D高论“对牛弹琴”:既然牛本无听琴之性,那绝对不是牛有问题而是你弹琴者有问题——弹琴者不是白痴至少也是弱智,所以这句成语大都被误用。D如是说,对牛弹琴不是用来讥笑对方,而实在是弹琴者本身过于愚蠢。而想起友D的高论,是因为子皮忽然有成为“对牛弹琴”的弹琴者嫌疑……呜呼……

    后汉《牟子理惑论》记录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然后就有了“对牛弹琴”一语。成语词典解释为“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通常作谓语、宾语、定语以讥讽别人。如若词典所说,或许D的疑问应当成立——友D常以智慧异常著名于圈内——聪明人实在不该“对牛弹琴”而“对牛弹琴”者绝非聪明人!尽管现实充满了“对牛弹琴”式的愚昧,高居傲视自以为是,全然不顾“不合其耳”。

    不过,既然公明仪是弹琴高手,绝对不会如俗人这么理解的那样去“对牛弹琴”的子皮以为,结果子皮发现,那故事还没完——当公明仪发现“不合其耳”后,“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哈!原来故事不是这样的!国人断章取义着实厉害!牟子的故事,本没有今人“对牛弹琴”的意思,不想后人只取其前半段,玷污玩琴高手。假如要把这个故事浓缩化,本该是“对牛弹琴,弦声蚊虻” 才是本义!而且根本就没有讥讽之意……由此一想,收获二理:若按今人断章取义,不为弹琴者;若按牟子之义,当弦声蚊虻。

     

    由之

    2013623

    石城无乐斋

     

    注: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又称《理惑论》,通称《牟子》。内容主要在论述儒、佛、道三教的异同,以及佛教的优越性,是最古老的三教关系论书,也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关系思想的重要资料。收在《弘明集》卷一。

    《牟子理惑论》详解:

    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foshuku/jlls/200609/36118.html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