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报知道 > 正文
  • 上一篇:一方水土一方蚊子
  • 下一篇:庞氏骗局
  • “形而上学”的概念(发布于2013年11月09日,阅读次)

    “形而上学”的概念

     

    在西方,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另一种称呼。但直至黑格尔,给形而上学重新赋予一个意义,因他提出了辩证法,就把以前那些僵化的方法论称为形而上学。在中国,所谓的"",就是具体的器物,形而上当然是超出器物之上的更高层次了,那就是精神。形而下就普通器物范畴之内的,不上档次的。《周易大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张载注为:"形而上者是指无形体者,形而下者是指有形体者。" 对形而上学概念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它的指向。

    普遍以为,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我国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马克思也是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吸取的辩证法,所以,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也继承了黑格尔的意见,也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论。这是所有教科书上的通用解释,这也是黑格尔的解释,是从辩证法的对立面做出的解释。黑格尔为了说明辩证法的发展性质,于是将形而上学拿出来作为对立概念加以驳斥和批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黑格尔为什么要将“形而上学”这个词拿出来作为辩证法的反向概念呢?或者说,“形而上学”为什么会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这样的概念呢?这叫要从“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起源说起了。

    “形而上学”是中译文,这个词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因为这个词是亚历士多德的一本书的名字,是在他写完《物理学》之后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后”,所以,“形而上学”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后物理学”。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的,具体的,是有形的实体,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东西,是脱离实体的意识方面的范畴。所以,“形而上学”就是脱离实物而学问。那么,抽象的,脱离实物的学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所以,“形而上学”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学”。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形而上学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简称本体论。所以,当时的“哲学”这个概念也就是本体论的意思,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那么,为什么“形而上学”表示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论呢?因为形而上学产生于物理学之后,当时的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和星体的学问,所以,以物理学也就是自然为基础产生的形而上学是以单个物质个体为研究对象,还谈不上什么联系和发展,自然也就衍生成了“静止的、孤立的”方法论了。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资料来自: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4ID_0Xfsibja3yJC1fKQJtdtJ-OOefvbc2vbDicCfhEVIscuwH_X12pNfN2BgEXxkvy7--W_Gfx89hTeeh5Jea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