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议会里的拳脚功夫
  • 下一篇:《花月痕》
  • 《庄子传》(发布于2014年02月25日,阅读次)

    《庄子传》王新民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36月第三次印刷

     

    第一章 率性任真非毁礼法

    “……真正的大仁是我忘天下,天下忘我。我虽然具备超过尧舜的品德,却不炫耀,虽然做了泽及万世的好事,天下人却不知道。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你们所谓的仁与孝能赶上的吗?你们所谓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让天下之人压抑自己的本性而勉强为之的东西,根本不值得称道。” P30

     

    第二章 南游楚越探访古风

    (从洞庭来到彭[弓屰]泽,越人大都无欲无争,极其长寿)而中原的人们,拼命地追求荣誉、富贵、钱财、长寿,整天为利禄奔波,搞得寝食不安,因此也就损害了自然的年份。不求长寿,才能长寿;追求长寿,反而损害长寿。 P58

     

    ……越人的心地多么的无私而善良啊!他们连我的姓名都不知道,就请我到家里作客,盛情款待。他们只知道施与,并没有想到让我报答什么。他们也是那样地发乎自然,没有中原人那套严格的礼节。 P59

     

    第三章 傲视王侯与天为一

    庄周说:“这也不行。爱民,是害民的开始。为什么呢?百姓们本来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宁的日子,没有必要让君主去爱他们,君主对百姓的爱往往只是在‘仁’的名义下搜刮他们的财富,扰乱他们的生活,所谓的和平部队,也不过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 P80

     

    儒者所谓道,无非仁义礼智之类。这些东西都是乃祖周公制定出来而强行加在老百姓头上的。它并不是出之人的本性,而是违背了人的本性。因此,用儒者之道治国,其国必亡;用之道修身,其身必衰。但是,孔子之后的儒士们却将这套东西奉为圭臬,那完全是为了讨人主的欢欣,以捞取功名富贵。其实,他们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P88

     

    第四章 浪迹有终漆园为吏

    他(庄周)认为“官”是人类社会道德沦丧的一种表现,是强者欺压弱者的一种工具。 P105

     

    第五章 退隐江湖寓言传道

    “皇帝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P134

     

    庄周说:“我的学说。可以分三种拾阶而上的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圣治,第二种境界是德人,第三种境界是神人。”

    “圣治是最低的境界。布政施官,各得其宜。举贤授能。人尽其才。天下平均,秋毫无犯。当政者躬行其言,而天下之人无不向风,以手指,以顾示,则四方之民无不听之。此谓圣治。”

    “……居处则无思虑之谋,行动则无忧患之苦,胸中没有是非的标准,没有美丑的区分。四海之内共利之才算是喜悦,共给之才算安宁。……此谓德人。”

    “上品神人,乘光照物,却不见其行迹,此谓知周万物,明逾三景。达于天命之境,尽知万物之实,与天地同乐,将万事消亡。万物芸芸,复归其根,玄冥之境,神人所游。此谓神人。” P145

     

    任何处世之法都不保险,唯有进入道德之境,方可立足于险恶的人世之间。 P160

     

    真正有德之人,并不时时表露于外。哗众取宠、虚张声势者,未必有德。 P162

     

    第六章 困窘织屦适意人生

    陶邑真不亏为天下第一商业大都。当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仇之后,深知官场之事,祸福相倚,便辞官归隐,北游于齐,最后定居于陶邑。并改名为陶朱公,在此地经商,“三致千金”。 P176

     

    第七章 著书七篇所以穷年

    南冥象征着楚越南部蛮民所居之地。那真是一片毫无污染的自然的大海啊!他们不知礼义,不知君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而处,自然而动。 P201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P202

     

    叔山无趾从孔子那里出来后,又来见了老聃,对老聃说:“孔丘,还是不能称为圣人啊!他还拘守于世俗的偏见,看不起形残之人,他整天想的是淑诡幻怪之事,企图以此获得名利……” P218

     

    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的时候妹忧愁。他吃饭,不耽滋味……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却用脚后跟呼吸。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股呼吸自深。 P222

     

    第八章 大梦一觉视死如归

    各处的鬼形状不一。水中之鬼为罔象,丘上之鬼为峷,山中之鬼为夔,野中之鬼为彷徨,泽中之鬼为委蛇。 P253

     

    由之20135月读毕

    20142月摘录于石城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