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布白(之三)
——读王小波《白银时代》
“要命”……
《2015》的故事极其简单,说一个画家小舅画的画领导看不懂,还犟嘴,结果被送进“习艺所”改造,以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工程师。在这个故事当中,王小波创造了一种说法,叫“叵测”,凡是具有“叵测”嫌疑的人,比如作家、比如诗人、比如画家都被送进“习艺所”改造。最后,“我”找到了证据证明小舅并不“叵测”,为小舅平反了。王小波把一个荒谬机制下的类人行为,用一种几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白描出来,好像这个社会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王小波的文字魅力,更重要的乃是文字所揭示的趣味。为了揭示这个趣味,忽然就想起一个词叫“要命”,这个词作为口头语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嘴边,当然不是真的要你的命,不过是麻烦而且不是一般的麻烦而已。王小波在《2015》里给出了完整版注解:小舅的画领导没看懂,这就是一件“要命”的事情,更要命的是小舅还说:我也不知道画的什么。这样领导就决定纠正小舅的态度,但小舅不从,然后就要去了小舅画画的资格(资格就是“命”,被领导“要”去了)。在领导那里,“要命”的前提是“居心叵测”,这个前提对小舅来说,那真是要命!按照小舅的理解,假如不居心叵测,那还画个鸟啊,那全类人的艺术家不就变成了一副清一色的而且是透明的骨牌啦……“叵测”是一种主观臆想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不过在领导那里,就变成了完全可确定的东西:凡是领导看不懂而你又不愿意按照领导的意思纠正的话,就是叵测,换个说法就是,你必须跟着领导的“叵测”走,比如领导假如只有狗的叵测能力,你就只能降格为狗的智商,假如领导只有蚯蚓的叵测能力,你也就只能是蚯蚓了……这个如此“要命”的现象,小波就是用如此简单的故事阐释干净,那真是是一种“要命”的天才啊……
欣赏一下要“命”的过程:“在吊销他执照之前,有关部门想做到仁至义尽,打出了一个名单,上面写着:作品1号,“海马”;作品2号,“袋鼠”;作品三号,“田螺”;等等。所谓作品,就是小舅的作品。引号里是上级给这些画起的名字。冠之以这些名目,这些画就可懂。……只要他能同意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吊销他的执照。但小舅不肯同意,他说他没画海马和袋鼠。人家说:你不画海马、袋鼠也可以,但总得画点什么;我舅舅听了不吭气也罢了,他还和人家吵架,说人家是傻逼。所以他就被从画家队伍里开除掉了”。这就是说,在吊销小舅画家资格的时候,领导按照领导的意志挽救着这个画家,不想小舅给脸不要脸,那就怪不得领导了,被送进“习艺所”。而在“习艺所”,“大家都觉得他画里肯定画了些什么,想逼他说出来。他也同意这画是有某种意义的,但又说:我不懂。我太笨。按所领导的意思,学员都是些自作聪明的傻瓜。因为小舅不肯自作聪明,所领导就认为,他根本不是傻瓜,而是精得很。”小舅的根本性错误就是画出画来没人懂,“仅此而已还不要紧,那些画看上去还像是可以懂的,这就让人起疑,觉得他包藏了祸心。”这就“要命”了。
在如此唠唠叨叨小舅的叵测以后,小说主人翁“我”偶然发现了曼德勃罗特集(这个偶然极其诡异,因为曼德勃罗特集被称为类人有史以来做出的最最奇异的几何图形,又称之为“上帝的指纹”,几乎是一种相当专业、冷僻的数学和计算机游戏,是不是象征着类人某种智慧),这一发现具有充当推翻领导说小舅“叵测”的证据,为了拯救生活在没“命”状态下的小舅,“我”打印一百份后要求给小舅平反。有关部门随即作出反应,说小舅不是“叵测”,那是曼德勃罗特集嘛,不是小舅的东西。为了给予补偿,不仅恢复小舅的画家资格,还决定选他为美协的理事。不想小舅照例是给脸不要脸,不仅不去领画家执照,而其拒绝入美协,于是领导决定开除小舅的会员资格,再次吊销小舅的画家执照。领导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小舅妈的强烈抗议,小舅妈认为小舅既没有重入美协,也没有去领执照,如何谈得上开除和吊销?上诉后法院的判决是:“油画协会作为美术界的权力机关,可以开除一切人的会员资格,也可以吊销一切人的画家执照,不管他是不是会员,是不是画家。”小舅妈败诉。从而王小波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叙述:作为一个画家,你必须要让领导能够看懂你画的是什么,假如领导看不懂,那你得听领导的意见修改,假如你不听领导的意见,那就只好管制然后改造你了——改造成按照领导认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假如你觉得冤枉了,那得有证据证明是被冤枉的,就会有平反的机会。这个叙述隐藏着三个最为本质的特征:你活在这个环境中,首先得让领导满意,其次是给领导面子,最后,领导是最权威的,容不得半点疑问。
《白银时代》收入三部看上去相互独立的三部小说,其中第二篇《未来时代》的开篇,王小波就写到:“有件事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以三十年为极限,我们不可能知道三十年以前的事”。首篇《白银时代》似乎是五六十年代,也就是第一个三十年,中篇感觉就像是八九十年代,那么《2015》应该是第三个三十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感觉,好像三部独立的小说,其实是一个连续的三个三十年,从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连续性,比如到了2015年,绝不会像白银时代那样去处理“叵测”的,那时候,想“枪毙”什么“作品”就枪毙什么“作品”,不仅领导随时会“枪毙”作品,就连作者本人也会主动迎合领导的意志。可是到了2015,假如领导要“枪毙”某些作品,就会在“枪毙”作品前增加一个挽救的过程,这看上去真的一种历史进步!
由之
2015年5月于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