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
分卷主编 张瑞璠 主编陈学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7月第一版
商朝学校很明显地把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就从反映教育活动的“教”字来说,“教”字在甲骨文中一般写成“甲骨字形)”。左半边是“甲骨字形”就是“孝”字,象“子曲伏于父”。右半是“甲骨字形”,就是“攴”字,象手执棒头的样子。《说文解字》说:“攴,小击也。”可见甲骨文中的“教”这个字的字形,最初的本意是要表示用棍棒迫使儿子尽孝。把“孝”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由中国古代奴隶制度形成的特点决定的。 P17
孔子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地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他意味深长地说:“对于一个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卫灵公》)孔子称赞颜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颜渊肯开动脑筋,“闻一以知
《学记》一开头即指出:导致失败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不考虑学生的志趣和接受能力,只知用烦琐的讲解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对着竹简呆记死读。教师只顾进度,而不问实际效果。 P124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P308
《老子》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河上公注:“‘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P310
孔子提出要“疑、思、问”,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敢于存疑的精神,要积极思考,以增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P335
那么,是否道家就一概否定任何道德认识的必要呢性?不然。道家反对的是儒家人为的仁义道德,而要求人性的自然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观。从这个意义上,道家也不反对道德认知的重要性,只是与儒家不同而已。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 P374
由之2007年阅读
2016年1月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