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而无味
检索

当前位置:由之中文网 > 食而无味 > 读书摘抄 > 正文
  • 上一篇:《丧失为人资格》——颓废无赖小说
  • 下一篇:《墓中回忆录》
  •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第二部 [英]V·S·奈保尔(发布于2016年03月16日,阅读次)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第二部 [英]V·S·奈保尔 

    宋念申译

     

    (纳拉杨参加了一次有甘地领导的游行,他的叔叔不以为然)这位叔叔“反对政治,不希望我误入歧途。他把所有的统治者、政府和行政机关全骂作魔鬼,认为寻求统治者的更迭是毫无逻辑的。”P21-22

     

    但是他(斯里尼瓦斯)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无为之美。“当他对市政或社会的缺点大加挞伐之时,一个声音一直在问:‘生命、世界和所有这一切都在走向消逝,为什么要烦恼呢?完美与不完美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烦恼呢?’”

    他的这些沉思看似无聊,而且有种半喜剧性效果,却把他推向了更深层的清静无为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人性有一种全面的理解,那么他也能正确地理解世界:事物没有特别的对与错,它们只是在平衡着自身。”P24

     

    斯里尼瓦斯就将“成年”看成是一种无聊的状态,没有纯真,没有纯粹的快乐,只有“商业价值”肯定着无聊的重要性 P25

     

    ——从前,记者说,印度村庄自给自足、秩序井然。公牛牵犁,母牛供奶,这些动物的粪便滋养着土地,丰收后大量的秸秆被用来喂养牲畜、铺盖屋顶。那曾经是段好日子。但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延续,因为不久之后人口激增。“这不是件容易说的事情,”记者说,:“但就是在那里,对个体的善意可以成为对族群的残忍。”

    这句话解释了他的激愤。他思想中的印度是一个无法调和的印度。他眼中的印度看似广大,却只适应个人的需求——不管印度大众,仅仅满足自己成为印度人、从属于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的需求。这位记者是不可靠的。作为一个印度人,他并没有牢固地将印度视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一个能将数百万正在侵蚀城市的人纳入其中的国家。 P80

     

    根据他的说法,印度人的自我“发育不全”,“魔幻世界与泛灵论式思维方式靠近表层”,印度人把握事实的方式“相当浅薄”。卡卡尔正在写书,在一封信里,他说:“总的说来,印度人和外在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同西方人不同。在印度,这种关系接近儿童的某个特定阶段,那时外在世界尚未分化、独立的形态存在,而是与人本身及其受影响状态紧密相关。它们本无所谓对错,是好是坏,是威胁还是报偿,是有益还是残忍,全都取决于其人当下的情感。”P114

     

    个人从来不是自主的,他永远是其群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有着一整套规矩、仪式、关于禁忌的复杂制度。每个行为细节都受到规范——碗要在早餐前清洗,决不能放在早餐后,要用左手而不是右手进行亲密的性接触等等。……印度人沉湎于自己经验的程度在西方人中很少见。印度人更不容易进行反思和分析。印度人和西方人认知方式上的差别在性行为上体现得最明显。西方男人可以描述性行为,即使在高潮时也能观察自身。卡卡尔说他的印度病人无论男女都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不能描述性行为,只能说“它发生了”。 P115

     

    (印度)人并不主动探索世界,他们甚至为世界所界定。就是这种消极的认知伴随着“冥思”、对无限的追求以及迷失自我的极乐,它还伴随着“业”和印度人生命里复杂的组织结构。一切都锁定在一起;人不能他人外孤立存在。如卡卡尔所说,印度的体制不适合讲究个人主义和果断的西方式“成熟个性”存在。……理解(为什么)印度在知识方面少有作为的根本要素,(因为)才识的平庸普遍被视为理所当然,这是这个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最令人吃惊和沮丧的事实,这个国家现在对世界贡献很少,只有甘地式的神圣贫穷概念以及循环上演的圣人们的狡猾喜剧,这个国家为其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到自负…… P116

     

    有一个政党呼吁印度拥有核武器,而为此提出的计划却是保护圣牛,初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是笑话。 P128

     

    现在正流行一本反对派的小册子,内容是关于监狱对政治犯的酷刑的。必须说明的是,这种酷刑没有南美那种成系统的花样,它更多体现了一种随意的残暴。而印度警察的权力现在不受约束,小册子并没有夸张。它只是遗漏了一个事实——印度监狱一直存在这种酷刑。酷刑如同贫穷一样,是印度人对印度的新发现。 P129

     

    国家设计院只是其中之一,它设备绝佳,人校竞争是残酷的,水准应该很高。但那是一个外来观念,一个外来的学院,所有都是外来的,如此而已。在印度,它很容易抛弃活跃的原则,仅剩下设备,最终成为一所非学术青年的进修学校,一个围栏……印度永恒的分工,挫败了学院宣称的社会目标。

    模仿中的模仿,一知半解观念中的一知半解观念…… P138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穆斯林脱离了甘地,转而投奔了穆斯林领袖,宣扬分治的理念。一九四七年国家分裂,数百万人被杀害,更多人被驱逐出他们祖先的土地,这种大屠杀可以和纳粹德国制造的人口灭绝相提并论。一九四八年,甘地被一个印度教徒刺杀,因为他破坏并背叛了印度教的印度。这是讽刺之上的讽刺。南非的印度早已迷失在印度教的圣雄之中,到最后,圣雄的事迹反对了他的印度本源。 P178

     

    《薄伽梵歌》中说:“尽你应尽之责,无论有多卑微。不要理会其他人的责任,无论有多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 P195

     

     

    由之20152月读毕

    20162月摘录于石城无乐斋

     


    苏ICP备10000618号

    版权所有: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126.com